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涅槃部疏

TOP

观音经义疏记会本(一)
2014-01-22 15:30:1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792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35册  No.645


【隋 智顗说 宋 知礼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疏记会本卷第一


观音义疏记卷第一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译疏二初释题目二初正释题。


观音义疏卷上


【记】义者宜也谓解释经文使合宜又义理也斯盖智者入法华三昧於观行位中见第一义理以此义理解今经文疏者通意之辞又音疎即疏通疏条之义也。


○二说记人。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弟子灌顶记


○二释疏文二初预分章段二初叙二家三段。


此文既別出大部有人亦作三段分文谓初问去为序佛答去为正持地去为流通復有云经家序者为序无尽意白佛去为正持地去为流通。


【记】此品既是谶师为北凉沮渠蒙逊別传于世故凉陈已来讲者甚多於是分节经文三段有异。


○二今师下示天台多种二初泛明多种分文。


今师有时亦作三段有时不作三段名但分为三章一无尽意问二佛答三持地歎或为四章三如前四者闻品得益或作二段谓前後两问答也多种分章随人意用也。


○二若作下正依三段节目。


若作问答分章则有两问答初问答明观音树王冥益等义後问答明普门珠王显益等义。


○二就前下正释经文三初前问答二初分科。


就前问答为二一问二答就问为四一时节二标人三敬仪四正问。


尔时。


○二一尔下随释二初问四初时节二初释字义。


一尔时者尔言即也。


○二即是下明悉檀二初別释相四初世界。


即是说东方妙音弘经已讫次说西方观音弘经之时故言尔时。


【记】东方西方随机乐欲。


○二或可下为人。


或可大众已闻妙音弘经欢喜已竟宜闻观音发心生善之时故言尔时。


【记】或有根性闻於前品已得世界故云喜竟今闻此品即生宿善。


○三或可下对治。


或可时众疑於妙音若为利益上来说法破众疑情已竟时众有疑观音之德正破此疑之时故言尔时。


【记】疑破解事属於对治疑破悟理属第一义今从解事当第三悉。


○四或可下第一义。


或可时众机在妙音闻即得道如二土菩萨得道已竟八万四千悟理之时須闻观音故言尔时。


【记】二土者谓净光庄严土八万四千随妙音者此土华德及四万二千天子因彼菩萨来往得道今八万发心悟在观音。


○二诸佛下总明悉。


诸佛如来不空说法有四悉檀因缘尔乃为说正是敷演四悉檀时故言尔时也。


【记】如来如鼓四机如桴击之有声声不孤发今乃四机扣佛之时也。


无尽意菩萨。


○二标人二初释別名三初中道对小。


二标人者即是无尽意也名无尽者非尽非无尽为对小乘名尽故言无尽小乘明尽为对尽智无生智灭色取空之尽故名无尽也。


【记】此菩萨名由证中立中必不偏今偏从无尽者为对小乘是灭尽法特彰中道性无尽故小乘尽智者谓我见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已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也无生智者谓我见苦已不復更见断集已不復更断尽证已不復更证修道已不復更修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也。


○二又云下三谛明圆二初总示。


又云何无尽所谓空不可尽假不可尽中不可尽故言无尽。


○二大品下別示三初圆空无尽。


大品经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空故无尽也。


【记】拣折示体故云即色是空应知体空通衍三教通则但体生死即空此偏空也別圆能体涅槃亦空此中空也离边属別即边属圆今在圆也圆中名空此空无尽。


○二又大下圆假无尽二初引经示相三初大集约八十明假二初本土所修。


又大集经释无尽意东方过十恒沙国微尘世界国名不眴佛号普贤纯诸菩萨无二乘名但修念佛三昧不灭不生不出心行平等犹如虗空是为念佛即见佛时即具六波罗蜜得无生忍所谓不取色即檀除色相即尸观色尽即羼提观色寂灭即毗黎耶不行色
禅不戏论色即般若也。


【记】此是妙假具於三观不灭故假不生故空不出故中盖不流出二边故也此观观佛具观三身至分证位名为见佛一切佛法无不现前且举六度耳。


○二身子下依法立字二初身子问。


身子问谁为汝作字名无尽意。


○二菩萨答。


答曰一切诸法因缘果报无尽一切诸法不可尽初发无上菩提心已不可尽譬如虚空不可穷尽为一切智发菩提心岂可尽乎诸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无畏等无尽因如是等发心故不可尽众生性无尽教化众生无尽知一切法性无尽故无尽是名菩
发心无尽又檀波罗蜜无尽乃至方便无尽凡八十无尽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从是得名名无尽意也。


【记】具彰愿行愿行无尽名於此立因缘果报即依苦集立誓因缘集也果报苦也为一切等依灭立誓以一切智及五分等佛果法故众生性下依道立誓以顺法性教化众生知道法故皆云发心知是立誓又檀下依誓立行万行皆为檀等摄也称波罗蜜行到果也若愿若行皆无作故方得无尽凡八下结上愿行皆即法界是故皆含一切佛法。


○二又净下净名就二谛明假。


又净名云何谓为尽谓不尽有为何谓无尽不住无为。


【记】有为是俗可尽之法无为是真不可尽法小乘智浅尽於有为住於无为故归灰断圆人观俗即是妙有故行万行观真能达不空之真是故不住三无为坑是故二谛皆是常住不思议假故名无尽。


○三华严约十藏明假。


华严有十无尽法门。


【记】新经二十十无尽藏品云菩萨有十种藏三世诸佛皆说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乃至云此十种无尽藏有十种无尽令诸菩萨究竟菩提何等为十饶益一切众生故以本愿善回向故一切劫无断绝故尽虗空界悉开悟心无限故回向有为而不着故一念境界一切法无尽故大愿心无变异故善摄取诸陀罗尼故一切诸佛所护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是为十种无尽法能令一切世间所作皆得究竟无尽大藏。


○二如此下结经明假。


如此等经皆就假名分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以明无尽意。


○三又如下圆中无尽二初引经示相四初胜鬘约佛法明中。


又如胜鬘经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


【记】以一切法皆佛法故法无不中中故常住常住故无尽。


○二大品约法界明中。


又大品经云一切法趣意是趣不过意为法界意则非尽非无尽如是无尽例如非常非无常是乃为常。


【记】法界体是大总相故诸法皆趣如提纲领毛目悉归造境皆中何法非总今特言意盖为释经意为法界理必双非名无尽者名偏意圆故例真常实无边倒今释无尽上下皆然。


○三净名示即边是中。


又净名云法若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与不尽故知非尽非无尽是真无尽义。


【记】空有当体皆是圆中中性不改岂可有尽此之无尽荡二边情是故能空尽与不尽故知下结成圆中是真无尽。


○四大品明诸法皆中。


又大品经云痴如虗空不可尽乃至老死如虗空不可尽色不可尽乃至识不可尽。


【记】修恶全体是性恶故十二因缘及以五阴一一如空常住周徧非当宗义此文莫销。


○二如此下结经明中。


如此等经皆约中道之理以名无尽。


○三通达下从德立名二初正立名。


通达空假中三谛之法不可尽故名无尽意菩萨。


【记】能达之意从所达法得无尽名学者須了意即三谛无別所达能达亦无若其不然非无尽意。


○二亦名下例诸法。


亦名无尽心智识色受想行等义不可说不可说不能具载。


【记】心智五阴及一切法既即三谛故皆得立无尽之名。


○二菩萨下释通名三初对梵翻名。


菩萨者外国云摩诃菩提质多萨埵此云大道心众生。


○二约华释义二初释众生二初通明因果。


始心行者为烦恼所生二乘为五分法身所生六度菩萨为福德所生別圆为中道所生故大品云如来身者不从一因一缘生如来身。


【记】能生实法所生假人始自凡人讫尊极人莫不从於众法而生。


○二別明菩萨。


菩萨为众行生故言众生。


【记】从於无尽众行而生故曰众生。


○二发心下释余字。


发心求佛故言为大道利益一切以法道成他或言成众生。


【记】又约上求下化而释前以众行生已假人今以道法成他众生。


○三广释如別。


广释菩萨义如別记。


○三敬仪二初分经。


三敬仪者为三一起二袒三合掌。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二起者下随释三初释起二初事释。


起者礼云请益起请业起菩萨於佛备其二仪故言起也。


【记】礼即曲礼彼云请业则起请益则起郑氏注云尊师重道也起若今抠衣前请也业谓篇卷也益谓受说不了欲师更明说之今无尽意欲请观音利他之业欲益己心菩萨之行故从座而起。


○二观释三初约空论起。


观释者菩萨常修远离行故言起亦是契诸法空空即是座於此空无所染着故言起也。


【记】文有二意初明空观不着诸法次明空观自不着空故名为起。


○二又菩下约假论起。


又菩萨安住空理理本无起愍众生故乘机利益故言起。


【记】即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也。


○三又中下约中论起。


又中道之寂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无起之起起即实相亦起众生实相故言起也。


【记】中道遮照皆绝待对故起不起无非中实即遮之照名不起之起此起自能起发中实亦能令他起发中实。


○二偏袒下释祖二初事释二初约西土。


偏袒右肩者外国以袒为敬露右者示执奉为便表弟子事师充役之仪是故以袒为恭也。


○二此方下约此方。


此方以袒为慢然古有須贾肉袒谢於张仪露两髀也此方亦不一向是慢也。


【记】言須贾谢张仪者合云张禄字之误也元是茫睢魏人也初仕魏与中大夫須贾使於齐齐以睢为贤私赏金壁及牛酒須贾嫉而怒之使还谗睢於魏相魏齐云茫睢以魏密事告齐魏齐大怒拉脇折齿遭箦卷弃之厕中睢不死求守间者出之睢既得免易姓名曰张禄随秦使王稽入秦见昭王昭王悦之拜为客卿稍迁左丞相後須贾为秦使睢乃微服而出杖於路贾见而大惊问睢曰復说於秦乎睢曰逃亡之人免死而已何敢说秦乎又问睢曰秦相张君子知之乎睢曰主人公亦得接近贾曰今欲因子请谒张君於是同诣下车守门者惊起正色贾疑之睢入而不出贾问门人知是秦相失色战惧脱冠肉袒请入谢罪睢乃数而怒之及贾使还睢曰为我报魏君令斩魏齐不然我将图魏矣魏齐後乃自缢魏王斩首送秦。


○二观解。


观解者覆露表空假二谛又表权实实不可说如覆左表有冥益权於化便如露右表有显益也。


【记】以事表理既成法门可以修观故名观解。


○三释合掌二初释合掌二初事释。


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


○二观解二初表权实。


观解者昔权实不合而今得合。


【记】昔分今合顺部表观百界一念权实昭然。


○二又五下表事理。


又五指表阴仁王经云法性色受想行识此即实智真身亦有五阴也应化因缘亦有五阴也众生性德之理亦有五阴也众生生死果报亦有五阴也圣人为化众生示有应身五阴是则权实阴殊若众生法性理显圣人亦息化归真权实不二合掌表於返本还源入非权非实事理契合故合掌也。


【记】迷殊悟合法性五阴凡圣岂殊但圣出缠众生在染染中性阴起生死阴以为能感故使圣人出缠实阴起於权阴而为能应感若復性应则归真故以两掌表今方合欲令行人即观事阴合於性阴。


○二释向佛。


向佛者表万善之因向万德之果也亦是行人分证权实合向於究竟权实合故言向佛也。


【记】文唯观解而有二意初直明向佛次兼合掌明向义。


○四正发问二初分文立意三初带总分节。


四发问者此下有两番问答初番问观世音後番问普门前问为三一称歎二标所问人三正问。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二大经下问答功德。


大经云汝具二庄严能问是义我具二庄严能答是义今无尽意具二庄严欲显观音二种庄严谘发如来如来究竟具二庄严当答此义。


○三释论下简示今问。


释论云问有多种不解问试问赴机问今无尽意即是赴机问也。


○二世尊下依文释义三初释称歎。


世尊者即是称歎尊号十号具出释论用彼释此。


○二观世音下释所问。


观世音菩萨即是标所问之人也具如前释。


○三何因下释正问二初问能成因缘二初別取境智。


以何因缘者因缘甚多略言境智因缘。


【记】境是机感智即圣应感应名局因缘则通。


○二若就下互通凡圣。


若就众生则以善恶两机为因圣人灵智慈悲为缘若就圣人观智慈悲为因众生机感为缘以是因缘。


【记】因亲缘疎互论因发互论缘助。


○二名观下问所成名号。


名观世音如上释也。


【记】因缘是实法名号是假人揽实成假也。


○二佛答二初分科。


第二佛答即为三初总答二別答三劝持就初总答为二一明机二明应就机为四一标人数二遭苦三闻名四称号。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二数者下随释三初总答二初贴文二初明机四初标人数二初举多数三初牒经略示。


数者十法界机实自无量而言百千万亿者此乃通途商略业同者。


【记】经文所举百千万亿非谓十界共有此数盖指一业有如许人。


○二如一下同受一苦。


如一地狱界大略是同其间优降復有何量如一狱復有百千万亿品格之殊一一品格復有百千万亿罪人是罪业正同所以同受一品罪苦。


【记】以苦验人知同一业若不然者那得同受一品苦邪。


○三将此下以例诸趣。


将此意广历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皆亦如是故知此数是标同业之意也。


○二所以下明多意。


所以举多数者明百千万亿种业遭苦称名一时有机一时能应皆得解脱何况一人一业一机独来而不能救此举境众机多以显观深应大也。


【记】凡地发心尚能徧摄果中济物岂有所遗境众等者机新若多应火必盛。


○二遭苦二初成上义显无量二初以別业该同受。


二明遭苦者即是受诸苦恼也此语成上义上百千是业同此言诸苦恼一苦恼是一业者凡有百千万亿故知有诸百千万亿上明数同下明业別。


【记】上言百千是同业者共受一苦今言诸苦即是有诸百千万亿。


○二用此下以此意历十界。


用此意历十法界万机之徒不可说不可说也。


【记】界界有诸百千万亿华严明数极至不可说不可说。


○二今言下对別答彰徧该二初明总答。


今言受苦恼者正是现遭苦戹也此苦由於结业果多故因亦多此即总答文略而意广徧该十界不止人道而已。


【记】文略意广上明诸苦实徧十界苦由惑业即显能脱十界三障广岂过此。


○二後別答。


後別答中文广而意狭別举人间七难而已故此处总答也。


【记】文广意狭別答七难约观行解始通三乘今之总答文该十界。


○三闻名二初遭苦闻名共作机。


三闻名者上明遭苦次明生善善恶合为机此即明文。


【记】由过现恶故遭诸苦復由二世之善而得闻名妙玄云从阐提起改悔心上至等觉皆有善恶相带为机。


○二闻有下四闻三慧俱能感二初释相二初別指四教四闻。


闻有四义如別记。


【记】三藏能闻所闻皆是实有通教即空別教即假圆知能所皆是法界闻既有四思修亦然故大本疏解我闻有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


○二若能下正示圆教三慧。


若能如是通达四种闻义即闻慧心无所依无住无着即是思慧一心称名即修慧。


【记】前三闻慧不得圆闻圆教闻慧四种徧达达四皆是不闻不闻即闻而思何依何着二慧导行一心称名名圆修慧。


○二此文下结示。


此文虽窄三慧意显。


○四称号二初牒示事理。


四称名者称名有二一事二理。


○二若用下各示称念二初事二初明一心。


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或可如请观音中繫念数息十息不乱名一念或可无量息不杂异想心想虽长亦名一心一心归凭更无二意故名事一心也。


【记】有相续一心有数息一心。


○二明称名。


称名者或可略称如此文或广称如下文南无者归命之辞皆是事一心称名也。


【记】今文但称所归之名未称能归之辞故是略非广。


○二理二初明一心。


理一心者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可得无心无念空慧相应此乃无一亦无心。


【记】心有生灭不名为一今达心性非四句生既本不生亦復无灭乃名一心然立一心对他成二若无一无心则无诸无法毕竟叵得名理一心言达此心者即是体达事中一心。


○二知声下明称名。


知声相空呼响不实能称所称皆不可得是名无称是为理一心称名也。


【记】既达心空从心所生一切皆空故令声响能称所称皆非生灭故曰理称事未必理理必具事以此为因安不感圣。


○二明应二初分科。


二应者先明应次明解脱。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二应有下随释二初明应相二初判偏圆益相。


应有多种三教之应应不一时圆教观音一时圆应。


【记】三教作意应不一时圆任运应一时普徧。


○二众机下明机应速相。


众机戹急应速一时闻即称是机速称即应是应速。


【记】观音应赴心内众生众生机感心内观音若不然者不徧不速。


○二皆得下明解脱二初约多机显圆应。


皆得解脱者即是蒙应利益也皆者非但显於多机众益亦是显於圆徧之应也。


【记】故前释人数云此举境众机多以显观深应大。


○二或时下约三速再贴文。


或时为机速应速平等利益速贴文。


【记】经云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如何观之能令众苦普皆解脱说听之者宜善思之。


○二问十下料简二初明十界机应俱时徧二初以多机差別难。


问十法界众生无量机既无量云何一时令得解脱。


○二答譬下以四事圆普答五初以四喻示。


答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财具大势力众子在难即能俱拔之。


○二菩萨下约四法合。


菩萨亦如是无缘慈悲重权实二智深圣财无量神通力大十界虽多应有余裕。


○三安乐下引此经证。


安乐行云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即此意也。


【记】智慧宝藏证财智二。


○四又如下又三喻显。


又如毒龙罪报尚能以一眼徧视一切视之皆死何况菩萨种智圆明耶又如磁石亦类明镜。


【记】五又如下示三昧力。


又如入王三昧力一时十番利益一切此义具在大本玄义。


【记】中道为王统摄二谛一心圆入十益普沾观音入此三昧即是偏入一切众生心性常以三昧之力与其十番之益但由机感亲疎致使利益浅深王三昧在妙玄第四十益在第六。


○二问一下明一心事理立能感二初久称无効问。


问一心称名皆得解脱今见称唱累秊不蒙寸効何也。


○二散心乖法答。


答经云一心称名有事一理一二途无取何能感圣譬如临镜背视对谷闭口何能致影响耶。


【记】若能一心称於事理其犹形对影生声腾响答。


○第二別答二初分科叙意二初分科。


第二別答为三一口机感应二意机感应三身机感应就口机为二初明七难次结口机。


○二叙意二初叙他师意三初立三机三初有人下定三业前後。


有人云次第三机者口显居前音成由意意识成身也。


○二通论下论三机与拔。


通论口机亦脱三种苦但先除果苦次除苦因次满愿与乐。


【记】免难是除果离毒是除因得子是与乐。


○三叙二番料简三初问。


问此中明拔苦那忽与乐答少分与乐欲引接之也。


【记】那忽与乐者古以得子为乐故也答云少分与乐不碍悲门。


○二问。


问何意不与其乐因答因非引接故不与又其文在後为说法是与乐因。


【记】礼拜乞子示求乐果何不令求戒善等业为乐因耶答乐果称意可引入求修因勤苦非引接法其文在後者十九说法广示修因也。


○三问并答可见。


问悲门既少分与乐慈门应少分拔苦答前悲全拔苦已竟後但与乐无苦可拔何论少分。


○二有人下立七难二初明双双。


有人解七难为两双一隻火水无识为一双鬼非类为一隻王贼是类为一双鬼闻去来王论轻重故成七难也。


【记】鬼开去来者去谓飘堕其国来谓到此恼人王论轻重者被害则重捡繫则轻体则是五开则成七。


○二明次第。


次第者火水无识为难则重鬼虽有识非类为次王贼有识是类故轻然鬼王相间初以鬼比王王轻则鬼重又以王比鬼王重鬼轻此二相似故间出。


【记】鬼王相间者三鬼国难四临害难五来恼难六枷锁难三四相比鬼难在海国则重王难在城邑似轻四五相比王难或死故重鬼恼或不死故轻各论轻重故云相似乃相间也。


○三有师下立八难二初一师立。


有师以风足为八难。


○二一师破。


有人弹之文云称名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不道风为难。


○二今明下明今师意二初明三机二初斥他非二初斥情卜圣应。


今明圣人赴机何必如此情卜次第何必不次第。


○二今不下斥悲门与乐。


今不同前者此本明赴机拔苦那得更以与乐间之。


○二今言下明今意二初随世立次。


今言次第者先入国随俗赴口机为初意冥身显以为次也。


【记】此娑婆国声为佛事口机为初意根冥密起必先身身业麤显後心而动三业之次岂不然乎。


○二若寻下圣应无谋。


若寻经意一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经不云次第观机那可作次第释耶。


【记】且随世俗立次如前据圣无谋即扣即应。


○二他既下明七难二初明次第二初且一往立次。


他既作七难次第今还復作对之耳入火即有燋身绝命之忧最为卒重故居初水漂沈浮小缓於火罗刹虽暴如经云有五百罗刹女妻五百飘人生子受乐时节犹长然後顿食此復缓於水王难非即得即戮研罪虗实实则刑虗赦不同於鬼一概并食故復次罗刹也鬼来取者无的所取衰乃逢害逃脱可免不同王法定判死生故復次王难也枷鎻节身不虑失命但有禁固之苦小缓於鬼怨贼觅宝输宝即毕若能卑辞善巧方便贼可免脱此一往次第尔。


【记】从重至轻一往次第。


○二至如下诫不可定执。


至如凶贼忽发与火烧何异。


○二问诸下明所表二初以难多唯七责。


问诸难众多何意取七耶。


○二答此下以七难表六答二初正示表意二初通明七六。


答此有所表人以六种成身还以六种自害如人共七难同住復以七为难今通用七难等来表六种也火水风即表身内三种也刀杖枷鎻表地种也鬼贼王等表识种也三千大千世界表空种也。


【记】经明七难不止在事故约观释通互三乘若无所表不能该深故约七难以表六种外水火风表内三种刀锁坚碍表内地种王等有情可表识种三千世界虽非正难是难所依可表内空。


○二云何下別示空识二初明表相。


云何空得为难如人身有内空四大围之识於中住何异大千界围地水火风王鬼贼等於中住耶。


○二空为下明为难二初空。


空为难者空是来难之由如身体坚实外病不侵身若虗疎众疾逼恼又如人家宅无垣墙盗贼则进能来难故空亦成难。


【记】虽非正难而是难由若论观行亦为所观。


○二识。


识种是难者心识邪计横起爱见毀灭法身慧命如王鬼贼劫夺财宝断伤寿命故识种是难。


【记】识起爱见必该通別二种爱见。


○二所以下结示唯七意。


所以不多取者正应表此假令多举诸难亦是表此。


○二一火下依义释文三初口机二初明七难七初火难二初科意三初节经文。


一火难为四一持名即是善为机二遭苦即是恶为机三应四结。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二上总下叙经意。


上总云受诸苦恼未判其相今別答故举水火等也。


○三释诸下列义门。


释诸难例为三意一贴文二举事证三观行解释。


○二贴文下随释三初贴文四初持名二初释文义二初释持名。


贴文者持者口为诵持心为秉持秉持为理不失虽非口持觉观亦得是口行故通属口业机摄。


【记】秉持属口者大论云出入息是身行觉观是口行受为心行秉持之心既是觉观故属口业。


○二释若有。


若有设有復有皆是不定挑脱之辞也。


【记】挑字去声不定貌也。


○二余皆下明前後二初叙古。


余皆难起方称名此中前持名而遭难此或是前後互出尔。


【记】谓是互出其义不然。


○二今释三初约义释。


今为火难卒暴須预忆持忆持必无此难设脱有者皆是放舍所持背善从恶称之为设。


○二如慈下引事劝二初引事证。


如慈童女因缘若能至意修孝不遭火轮违母绝髮受地狱苦此是秉孝不纯广出因缘(云云)。


【记】此是男子名慈童女鬻薪养母督於孝诚後欲涉海母抱其足不欲儿去违母掣身绝母一髮海上失伴入诸宝城多岁受乐行孝报也後入铁城火轮着顶绝髮之报若专行孝不遭火轮。


○二行人下劝忆持。


行人持名本不应遭难缘差忽忘设入大火若能忆先所持即得免难。


○三火难下约重结二遭苦三应。


火难既重机亦須深故先持後脱其义可见。


○四威神下结。


威神力是结火难也。


○二次约下举事二初示二人着传。


次约证者晋世谢敷作观世音应验传齐陆果又续之。


○二其传下举四人免难。


其传云竺长舒晋元康秊中於洛阳为延火所及草屋下风岂有免理一心称名风回火转邻舍而灭乡里浅见谓为自尔因风燥日掷火烧之三掷三灭即叩头忏谢法力於鲁郡起精舍於上谷乞得一车麻於空野遇火法力疲极小卧比觉火势已及因举声称观未得称世音应声火灭又法智遇野火头面作礼至心称名余处皆烧智容身所无损又吴兴郡吏此皆记传所明非为虚说信矣。


○三就观下观释三初通标列。


三就观行释者火有多种有果报火业火烦恼火。


【记】报是事火眼见身觉业与烦恼但有烧义令世善业及三观坏故名为火是以称为就观行释问三观所对唯在烦恼纵兼远障只至於业事相火等全不妨观何得果报预观释邪答经列七难止在人中智者深穷救难之功在王三昧即二十五有真常我性观音证已乃能徧拔众生之苦於一一有十番破障令与我性究竟冥一方尽大士拔苦之用然十番破不出三障若尽理说於一一番皆破三障今欲易解从增胜说报且在事业属有漏唯惑至极观音修习王三昧时具有弘誓拔於法界三障之苦故今众生三障苦逼一心称名皆得解脱其义若此岂得不论果报火等应知吾祖说观世音圆修三昧圆发僧那圆入法门圆救诸难意令行人仿之修入所列三障岂独即今修观之境亦是将来所拔之苦故知具示七难浅深正论观行始末之相也。


○二果报下示分剂。


果报火至初禅业火通三界烦恼火通三乘人。


【记】报业烦恼始自博地终至等觉皆具此三故辅行明分段土至实报土各有三道分段三道谓见思惑为烦恼道烦恼润业名为业道感界内生名为苦道方便三道谓尘沙惑为烦恼道以无漏业名为业道变易生死名为苦道实报三道谓无明惑为烦恼道非漏非无漏业为业道彼土变易名为苦道今从增胜而说故约事火而为果报只至初禅轮回之因以为业火故至有顶三观所破方名烦恼故通三乘下去诸难其意准此。


○三果报火难下随次释三初果报火二初遭难三初通明处。


果报火难者从地狱有上至初禅皆有火难。


○二如阿下別示相。


如阿鼻鬲子八万四千内外洞彻上下交炎饿鬼支节烟起举体燋然畜生燠煑汤炭修罗亦有火难人中焚烧现见故若至劫尽須弥洞然诸天宫殿悉皆都尽初禅已下无免火灾。


○三凡一下总结数。


凡一十五有众生百千万亿诸业苦恼。


【记】四趣四洲六天初禅若加梵王合云十六同在初禅且云十五。


○二持是下感应二初机成获脱。


持是观世音名火不能烧何但止就阎浮提人作解耶。


○二直就下指数斥局。


直就一十五有果报望旧解火诚可笑哉余九番非彼所知。


【记】直就果报地上清凉验於旧解所失者众因华已去九番破有他不闻名。


○二次明下恶业火二初遭难二初明修因。


次明修因恶业火者随有改恶修善之处若五戒十善。


【记】上之所明於现报上求免苦戹安其果身今所论者修行戒善及八地定求於未来人天乐果。


○二多为下明遭火三初释相。


多为恶业所难故经云烧诸善根无过瞋恚虽生有顶头上火然。


【记】宿习破戒十恶业等於修持时起作障难使戒定等善业不成名为被烧有顶等者然有漏善极非想定非恶业火无所有下即为所业且欲示於恶通三界故引之耳。


○二术婆下引证二初引事。


术婆伽欲火所烧。


【记】术婆伽婬欲炽盛火起烧身此即业火能生事火验三种火其性不別。


○二金光下引经。


金光明云忧愁盛火今来烧我。


○三能破下被烧。


能破善业退上堕下皆名为火。


【记】上升之善既为所焚乃随恶业牵堕於下。


○二若能下感应三初成机得脱。


若能称名得离恶业。


○二故请下引消伏证。


故请观音云破梵行人作十恶业荡除粪秽令得清净。


【记】梵行者净行也谓大小诸戒是三乘之人清净之行十恶是能破梵行是所破。


○三由斯下用此文结。


由斯菩萨威神之力也。


○三烦恼火二初就机应解释二初明偏圆机感二初別释二初就声闻广示。


次明烦恼火若声闻人厌恶生死见三界因果犹如火宅四倒结业烟炎俱起轮转堕落为火所烧生死蔓延昼夜不息勤求方便竞共推排争出火宅称观世音机成感应乘於羊车速出火宅入有余无余涅槃即得解脱也。


【记】见思之因分段之果四心流动三相迁移名为火宅竞共推排争出此宅若非一心称观世音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此教观音身在此岸度人彼岸故令声闻得二涅槃。


○二次明下例余位俱机。


次明支佛次明六度行次明通教次明別教次明圆教次明变易土钝根人次明变易土利根人。


【记】剂於通教见思为火別教正以尘沙为火圆教初後无明为火上之二土通名变易未能伏断无明惑者名钝根人若能伏断称利根人伏在方便断穷实报。


○二凡有下总示二初修观被烧。


凡有九番行人修道之时竝为五住烦恼惑火之所烧害各修方便方便未成火难恒逼。


【记】唯除求离果报火者戒善已上皆名修道故云九番竝为五住惑火烧者修因禅定亦被爱惑二住所烧况三毒业见思通摄。


○二称观下称名得脱。


称观世音方便即成便得解脱一一当其法门细作机感之义。


【记】各依本法而修一心及以称号若成机者无不得脱。


○二问菩下明渐顿慈悲二初问起。


问菩萨住何法门而能如是耶。


【记】如上所明二十五有三障苦难十番令脱未知大士修何方便证何法门得如是力。


○二答菩下释出二初略示。


答菩萨法门无量不出別圆两观本起慈悲故能十番垂应。


○二所以下广释二初明渐次二初修观本誓三初果报慈悲。


所以者何菩萨元初发菩提心见果报火烧诸众生即起慈悲誓当度脱。


【记】既於元始发菩提心凡曰见闻终期济拔。


○二受持下修因慈悲。


受持禁戒亦起慈悲救诸业火。


【记】略云禁戒須兼根本十二门禅以其业火皆能坏故。


○三修无下无漏慈悲二初事定。


修无漏观白骨流光发火光三昧八胜处中有火胜处十一切处中有火一切处皆起慈悲当为众生灭烦恼火。


【记】若据根本味禅之外有根本净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此等亦带无漏能灭烦恼今但从观骨光等为无漏者葢取出世事禅有火名者辨其观相此乃以事禅之火灭见思之火然事禅有四即观练熏修观谓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谓九次第定熏谓师子奋迅三昧修谓超越三昧今於四中但举观禅中三不引八背者以八背中无火名故盖随便也初云白骨流光者即九想中於第八白骨修八色流光言八色者见地色如黄白净洁之地见水色如深渊清澄之水见火色如无烟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迥净之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青色如薝卜华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贝雪见色分明而无质碍八胜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此四句末皆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五地胜处六水胜处七火胜处八风胜处此於缘中转变自在观心淳熟胜前八色故也十一切处者一青一切处二黄一切处三赤一切处四白一切处五地一切处六水一切处七火一切处八风一切处九空一切处十识一切处此於所观普徧即观禅成就也。


○二又观下三观。


又观诸火悉是因缘所生法体之即空又从火空而观火假分別因缘又观火中见火实相如是次第节节皆有慈悲誓当利物。


【记】诸火者报业烦恼及事定中火皆是三观所观境也此境缘生故先即空次假後中故成別观节节慈悲誓拔报业及三惑火。


○二今住下熏心起应二初乘誓赴难三初真悲妙力。


今住补处力用无尽以本誓力熏诸众生未曾舍离随有机感即能垂应。


【记】即是邻极同体慈悲冥熏众生令成机感垂应拔苦。


○二若事下众机关誓。


若事火起称名求救即对本时果上慈悲拔苦与乐恶业火起即用持戒修定中慈悲烦恼火起即用无漏入空入假入中等慈悲节节相关。


【记】众生若起三种火时与本菩萨所起无殊故关分果之悲以答因中之誓肇师云发僧那於始心终大悲以趣难。


○三若众下一时普救。


若众机竞起一时牵感慈悲徧应皆得解脱。


【记】別教虽则修有次第证必圆融故十种机能一时应。


○二如华下引经证成二初引经。


如华严第四十云善财诣进求国见方便命婆罗门修苦行求一切智有大刀山四面火聚从刀山上自投於火语善财云能入此者是菩萨行善财生疑言是邪法梵语善财莫作此念此是金刚大智人欲竭爱海自在天云此菩萨五热炙身令我灭邪见离我心诸魔又云菩萨炙身时我等宫殿犹如聚墨我即发菩提心乃至他化自在天於烦恼中得自在法门乃至龙鬼阿鼻皆发菩提心舍本恶念善财闻空中语已即时悔过登刀山入大火聚未至得菩萨安住三昧入火得菩萨寂静安乐照明三昧此火山者名为无尽法门若入此门能知诸法故。


【记】问今家判华严善财未见弥勒文殊已前皆是別教历別法门今文既云此火山者名为无尽法门若入此门能知诸法此门岂非圆融义耶答此唯於火法门中能知诸法不能於余法门知诸法故以彼经云我唯知此一法门故知仍是教道之说若尔此之三昧住何谛理破何等惑答既云无尽法门又云能知诸法即是中道三昧破无明惑故释籤明善财若於知识得实相三昧则破障中微细无明多分竝约教道不融破无明惑(上皆释籤)。


○二举彼下结示。


举彼经火法门如此证成观音火法门慈悲救苦十番利益也。


【记】观音若是別教救於烦恼火者即如方便命婆罗门所修之相也十番利益者乃是通结前来三番慈悲。


○二次明下明圆顿二初明本修圆观慈悲。


次明菩萨本修圆观所起慈悲者但观一火具十法界一切诸法入火字门於一火门虽无分別明识一切果报火业火烦恼火等明了通达无缘慈悲徧覆一切是为火门入王三昧。


【记】初心观火不思议境即一火门具三千法虽皆互徧相相分明即於此境发菩提心誓拔众生三障火难誓与众生三种火乐。


○二若法下明入位法界机应二初释三初无谋而应。


若法界火起菩萨以本地誓愿普应众生如礠石吸铁。


【记】圆修圆证以圆誓愿熏圆力用不动一心救十火难。


○二虽无下不分而分。


虽无分別而分別说者以十五三昧救果报火用二十四三昧救修因火二十五三昧通救二乘通教六度別圆等入空烦恼火还用二十五三昧救別教出假火还用二十五三昧圆救圆教人入中烦恼火。


【记】圆普之悲彻底而拔实非前後浅深应之但就机感三障分齐对二十五王三昧力自成多少免果报火当於十五王三昧力修有漏善免恶业火当二十四王三昧力阙何一耶若除恶业不用非想若成善因不用地狱以地狱因无成就故非想之因无破除故故修因恶业极上极下互论不用一三昧也二乘已去至圆入中节节皆用二十五有王三昧力。


○三虽应下入而不入。


虽应入诸火不为诸火所烧大集经云譬如虗空火灾起时所不能烧。


【记】虽入诸有三障之火以其体了即空假中故无相可得何有能烧及所烧邪。


○二菩萨下结。


菩萨亦如是以不思议慈悲普应一切皆得解脱也。


○二常途下示己他得失。


常途释七难止解得救人中苦失二十四有及变易中苦止得如幻三昧少分全失二十四三昧广大之用也。


【记】如幻三昧破阎浮有具论十番他师唯知果报一益故云少分。


○二水难二初列义门。


第二水难者亦为三意一贴文二引证三观释。


○二贴文下随门释三初贴文二初科经。


贴文为三一遭水是有苦二称名是善三得浅处是应也。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二问何下释义三初遭水二初问。


问何意言为大水所漂。


○二答二初就水难答。


答小水不成难或戏故入水亦不成难欲论其难故言大水所漂。


○二火难下对火难答。


火难所以言入者小火亦应断命若故入若不故入入则害命今举其重难重难既救何况其轻是故言其入火不言入水言其大水亦言大火。


○二称名﹂三水论下蒙应。


水论其浅即成应火犹少在未成应也。


○二引证。


二引证者应验传云海盐有溺水同伴皆沈此人称观音遇得一石困倦如眠梦见两人乘船唤入开眼果见有船人送达岸不復见人船此人为沙门大精进又刘澄随费淹为广州牧行达宫停遭风澄母及两尼声声不绝唱观世音忽见两人挟船遂得安稳澄妻在別船及他船皆不济道冏三人乘冰度孟津垂半一人前陷一人次没冏进退冰上必死不疑一心称观世音脚如蹋板夜遇赤光径得至岸此例甚多皆蒙圣力也。


○三观释二初列三水。


三约观解者果报水至二禅恶业水通三界烦恼水通大小乘。


【记】从增胜意同前火难。


○二如地下释三水三初果报二初遭难。


如地狱镬汤沸屎咸海灰河流漂没溺饿鬼道中亦有填河塞海畜生淹没冲波致患阿修罗亦有水难人中可知水灾及二禅汎瀁无岸。


○二是时下机应。


是时若不称名尚不致浅处何况永免耶。


○二次恶下恶业二初遭难。


次恶业水者诸恶破坏善业者悉名恶业波浪爱欲因缘之所毀坏[澍-士+上]入三恶道中忘失正念放舍浮囊见思罗刹退善入恶者即是水漂何必洪涛巨波耶。


【记】放舍浮囊等者大经云如人带持浮囊欲度大海有一罗刹乞此浮囊初则全乞其人不与次乞其半次乞三分之一次乞手许後乞微尘许其人念言若与尘许气当渐出何由度海故悉不与护持禁戒亦復如是常有烦恼罗刹令人破戒若破根本如全与破增残如半与破舍堕如与三分之一破波夜提如与手许破突吉罗如与尘许若不发露则不能度生死彼岸菩萨护持重禁及突吉罗等无差別今明恶业故言放舍。


○二若能下机应。


若能一心称名即得浅处也。


○三烦恼二初明机二初论惑水二初通明诸有水。


次次明烦恼水者经云烦恼大河能漂香象缘觉观爱欲之水增长二十五有稠林潦水波荡恼乱我心暴风巨浪有河洄澓没溺众生无明所盲而不能出涅槃彼岸何由可登。


【记】菩萨香象足虽到底若未达岸宁免被漂缘觉观集而为初门故云爱水增长诸有。


○二二乘下別示四教机二初示声闻。


二乘人修三十七品之机运手动足截有生死险岸前途遥远一心称名若发见谛三果皆名浅处无学为彼岸。


○二次支下例诸位。


次支佛侵习为浅处通教正习尽为彼岸次別教断四住为浅处断无明为彼岸次明圆教六根清净为浅处入铜轮为彼岸变易中分分是浅处究竟无明方称彼岸。


【记】支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观缘起久种三多福慧既隆预侵二习虽未发真四流莫动名得浅处顿证极果名到彼岸通教菩萨正尽得浅习尽到岸变易二土同以別惑而为中流上品寂光方为彼岸。


○二復次下示四流。


復次初果免见流三果免欲流四果免有流乃至圆教方免无明流。


【记】常途四流只是界内之惑今取別惑方名无明故知即与五住无异但合色爱及无色爱为一有流耳。


○二菩萨下明应前之十番各有修相皆所被机求脱之事今说本观二种修相皆是观音垂应之本二初通示二观慈悲。


菩萨所以徧应水难者皆是本修別圆二观慈悲今日成就王三昧力。


【记】兼別观者略有二意一者此教初心立行虽依渐次以知中实後心能证王三昧故二者欲以历別之相显於圆融一念具故摩诃止观十乘之初先明次第显不次故今释此品本观皆两有兹二意。


○二所以下別明三昧渐顿二初渐二初渐修。


所以者何菩萨修別观时见众生漂果报水起誓拯济菩萨修戒定时以善治恶於诸禅定水光三昧水胜处水一切处皆起慈悲以善攻恶又从水假入空发真无漏从空出假达水因缘入水中道见水实相节节法门皆起慈悲熏诸众生。


【记】元始发心上求下化水光三昧即观白骨八色流光中一色也水胜处等例如火难中说。


○二今成下顺应二初乘誓赴难。


今成王三昧寂而常照众生报水所漂称名为机对事慈悲救果报水戒定慈悲救恶业水三观悲救烦恼水一切一时皆得解脱。


【记】渐修顿证常鑑法界十番机缘三障水漂对於因中节节誓愿令彼一切皆得解脱。


○二如华下引经证成二初证。


如华严三十八明善财至海门国海云比丘为说普眼经云十二秊来常观此海渐渐转深大身居止珍宝聚集如是观已则见海底生大莲华无量天龙八部庄严华上有佛相好无边即申右手摩於我顶为说普眼经千二百岁一日所受阿僧祇品无量无边若以海水为墨須弥聚笔书写此经不能得尽。


【记】托於事海观三障海十二秊者十二缘也渐渐转深见海十德十观成也生大莲华显妙境也天龙庄严者具妙力用也有佛相好常见卢舍那也申右手者权智应也摩我顶者实智感也即以感应道交彰始本分合也说普眼经者分得果法也一日所受至不能得尽者一念心尘显大千经卷也。


○二当知下结。


当知水法门摄一切法亦如大品阿字门具足一切义观音於水法门久已通达故能徧应一切水难。


【记】既如阿字具一切义应知亦是中道法门但带教道唯知此一耳。


○二復次下顿二初顿修。


復次本修圆观法门无缘慈悲徧应一切者观水字门十法界趣水字是趣不过水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不趣十法界趣水是俗谛水尚不可得即真谛云何当有趣不趣即双非显中道第一义谛。


【记】十界趣水者水为法界摄诸法尽故言趣也既立能趣及以所趣故当俗谛水尚等者所趣之水全体是性无相可得无所趣故那有能趣能所俱空名为真谛云何等者水尚叵得则无有趣有趣既绝不趣自忘即以双非显於中道此之三谛同一法性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思议也。


○二如此下顿应二初明不应而应。


如此观水字十法界三谛之法即起无缘慈悲徧熏三谛十法界众生故能圆应一切。


【记】大经云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名如来慈岂非三谛起慈悲邪前总难中十界众生受苦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不观十界即空假中那得一时离於众苦良以三谛是生本性亦圣果源无有二体故同体悲方能圆拔。


○二明不分而分。


若分別观者以十六三昧救果报水以二十四三昧救恶业水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別圆入空有流等水以二十五三昧救別教出假於有流中令无染溼以二十五三昧救圆教入中无明流水一切一时俱得解脱也。


【记】大意同前火难中说今以四流对诸位难四教入空离於有流等於见欲二流也假於有流无染溼者假虽破空亦不着有以双流故应知假显空亦弥着名平等观义在於斯中破无明如常所说。


观音义疏记卷第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疏记会本卷第一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观音经义疏记条箇 下一篇观音经普门品重颂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