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律部

TOP

四分律名义标释(三十七)
2014-04-15 12:01:4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6588次 评论:0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七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贊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七目录

   
舍利    木椁    波婆    曼陀罗华    摩诃罗    醯兰若河    天冠寺    自然    俹卧    往王舍城    陀醯罗迦叶    长阿含    中阿含    增一阿含    杂阿含    杂藏    阿毗昙藏    三藏    富罗那    百岁    十事    耶舍伽那子    离婆多    婆呵河    伽那慰闍国    阿伽楼罗国    僧伽賖国    阿呼恒河山    三浮陀    波罗离子    波夷那波梨    婆搜村    一切去    苏曼那    沙留    不闍苏摩    阿夷头    婆梨林

 

舍利

或云实利。按正梵音。应言设利罗。此翻为身也。今譌略云舍利。所以不翻者。恐滥凡夫身骨也。又云驮都。此言不坏。义有二种。一全身。二碎身。碎身者。有三种。一骨舍利。其色白也。二肉舍利。其色赤也。三髮舍利。其色黑也。菩萨。罗汉。皆有三种。唯佛舍利有五色。神通变化。不为一切物所坏。槌击不破。经无量劫。常在具足。是为驮都义。原此舍利。乃戒定慧之所熏修。众德之所共集。甚难可得。是最上福田者也(佛弟子舍利。槌击即碎)。

 

木椁

古博切。音郭。外棺日椁。说文云。葬有木郭也。此方黄帝。始造棺椁。有虞瓦棺。殷周易之以木。律本云。作木椁。铁棺着中。准余经律多云金椁。或云金棺。铁椁。此亦各部宗旨。所表不同。致有异论。又或译者。顺方俗之言。或由众生。有大乘小乘见。致斯差別。轮王凡位。尚以金棺。况如来至圣。万德之体。如涅槃经後分云。佛告阿难。我入涅槃。如转轮王。经停七日。乃入金棺。以妙香油。注满棺中。密盖棺门。其棺四面。应以七宝。间杂庄严。一切宝幢。香华供养。经七日已。復出金棺。既出棺已。应以一切众妙香水。灌洗沐浴如来之身。既灌洗已。以上妙兜罗绵。徧体缠身。次以微妙无价白[叠*毛]千张。復於绵上缠如来身。乃入金棺。復以微妙香油。盛满棺中。闭棺令密。尔乃纯以微妙牛头栴檀沉水。一切香木。成七宝车。一切众宝。以为庄严。载以宝棺。至茶毗所。无数宝幢。无数宝盖。无数宝衣。无数天乐。无数香华。周徧虗空。悲哀供养。一切天人。无数大众。应各以栴檀沉水。微妙香油。茶毗如来。哀号恋慕。茶毗尼讫。天人四众。收取舍利。盛七宝瓶。於其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供养舍利。能令众生。得大功德。离三有苦。至涅槃乐。

 

波婆

或云波波。此言罪恶。亦壮士种。所居之邑。与拘尸城相邻也。

 

曼陀罗华

此云适意华。佛涅槃时。天人散华至膝。此即天华。非世间之适意华也(母经云。呵跋外道。从如来边。得一曼陀罗华)。

 

摩诃罗

或云莫诃罗。此言老。或言无知。总谓老而无知也。按余经律。皆言摩诃罗比丘。今律谓跋难陀释子。唤佛为摩诃罗。是误也。又检根本部文。佛未涅槃。跋难陀身已亡没。身亡之後。所有资具。价直三亿金钱。以此证知。固是误也。天竺凡唤一切愚老无知之人。皆名摩诃罗。今此比丘。別有名字。以其老耄愚痴。不识善恶。出此非法之言。故唤为摩诃罗。杂事律云。大迦叶波。所将五百人。中有一莫诃罗苾刍。禀性愚痴。不辩好恶。遂出麤言。快哉。乐哉。我等从今。免被拘制。於诸戒律。云此应作。此不应作。此事皆息。自今已後。能持不持。皆由於我。可行者行。不須者弃。时彼老叟。出此语时。空中诸天。闻其非法。即以神力。掩蔽声响。不令人闻。唯迦叶波。领知斯语。赴佛涅槃经云。有一老比丘。名波或。即言佛在时。常禁制我等。不得自由。今佛泥洹。吾等得自在。时有天闻波或语。即举手博之。迦叶便前接持。天止之。谓波或言。佛今般泥洹。一切失所恃。汝独愚痴。而反喜快。波或闻是语竟。即得阿罗汉果。

 

醯兰若河

或作呬[口*阑]若。或作熙连禅。又作熙连禅尼。此云不乐着河度河即如来焚身之处。跋提河西。是如来涅槃处。涅槃经云。阿夷罗跋提河。或云阿恃多伐底河。西域记云。阿恃多伐底河。唐言无胜。此世共称耳。旧云阿利罗跋提河。譌也。旧言。谓之尸赖拏伐底河。译曰。有金河。或云金沙河。以河产金沙故也。梁宗法师云。佛来此河边入灭有意。河流奔注。若生死遄速。金沙不动。喻佛性常住。又佛因地。在此舍身。故今於彼入灭。然熙连与跋提相隔。而跋提大。或云阔二十丈。或言四十丈。在城西北三四里。度河西岸不远。至裟罗林。佛寂灭处。熈连小。或言广四丈。或云八丈。在於城北。律本云。大迦叶。与五百大比丘。往拘尸城已。出城度醯兰若河。往天冠寺。是则寂灭在城西北。焚身在於城北也。

 

天冠寺

或云繫冠塔。或云宝冠支提。莲华面经云。佛言。力士生地。乃是我过去为转轮圣王。解宝天冠在此。安置辟支佛塔。是我焚身。最胜妙地。僧祇律云。於天冠塔边。闍维佛身。西域记云。城北渡河三百余步。有窣堵波。是如来焚身之处。地今黄黑。土杂灰炭。至诚求请。或得舍利。大经後分云。其地乃是三世诸佛茶毗之处。大觉世尊。乘大愿力。於是处茶毗。是处有诸往古诸佛。无量宝塔。金刚不坏。坚固之处。言寺者。或於天冠塔边建立僧伽蓝。然寺本是此方公院之名。风俗通云。寺司也。延之有法度者也。诸侯所止。皆曰寺。广雅云。寺。治也。三苍云。寺。官舍也。释名云。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於其中也。昔以西僧乍来。权止公司之鸿胪寺。後移入別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僧史略云。鸿胪寺者。本礼四夷远国之邸舍也。寻令別择。洛阳西雍门外。盖一精舍。以白马驮经来。故用白马为题。名白马寺也。或名僧坊者。別屋谓之坊也。或名精舍。或名道场。皆此方之名耳。西国名僧伽蓝。或云招提。或名毗诃罗。毗诃罗者。此云游行处。谓僧游履之处也(亦作鼻何囉)。隋炀帝。敕天下寺院。皆名道场。谓佛弟子修道之场也(招提。正梵音云。招鬬提奢。此云四方。谓处所。为四方众僧之所依住也。世有依字解。招谓招引。提谓提擕此是浪语也)。

 

自然

然者。烧也。经云茶毗。此言焚烧。或云耶旬。或云闍维。斯皆外国之语。西域记云。佛入涅槃後。涅叠般那。旧曰闍维。譌也。故通慧音义云。亲问梵僧。未闻闍维之名。律本云。时大迦叶。哀歎说偈。遶棺七帀。火不烧自然。大经後分云。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茶毗。经於七日。焚妙香楼。尔乃方尽(偈如经说。言香楼者。时人天等众。所持微妙香木。积高成大香楼。宝棺置上)。

尔时四天王。及诸龙王。以宝瓶盛满香水。注火令灭。欲取舍利。火势转高。都无灭也。尔时帝释。持七宝瓶。及供养具。至茶毗所。其火一时。自然灭尽。帝释即开如来宝棺。於佛口中。右畔上颔。取一牙舍利。还天上起塔供养。时有二捷疾罗刹。隐身随帝释後众皆不见。盗取一双佛牙舍利。尔时城内人众。即开佛棺。兜罗白[叠*毛]。宛然不烧。时阿尼楼豆。普为天人。一切大众共於棺所。徐举白[叠*毛]。及兜罗绵。其迦叶等。白[叠*毛]千张。火全不烧。其城内人。白[叠*毛]千张。除外一双。余者灰烬(有部云。唯留内外一双全)。其兜罗绵。宛然如故。楼豆取白[叠*毛]。及兜罗绵。细破分之。与诸大众。令起宝塔。而供养之。復取[叠*毛]灰。分令起塔。其余烬灰。众各自取。起塔供养(云云)。尔时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唯留四牙。不可沮坏。根本律云。尔时七国。严整四兵。往拘尸城。诤分舍利。时突路拏婆罗门(或云姓烟)。持瓶量舍利。分为八分。第一分与拘尸那城。第二分与波波邑。第三分与遮罗博邑。第四分与阿罗摩处。第五分与吠率奴邑。第六分与劫比罗城。第七分与吠舍离城。第八分与摩揭陀国。此等诸人。既分得已。各还本处。起窣堵波。恭敬尊重。伎乐香华。盛兴供养(西域记云。时天龙共诤。即作三分。一诸天。二龙众。三与人间。八国重分)。时突路拏。将量舍利瓶。於本聚落。起塔供养。有摩纳婆。亦在众中。即乞余灰烬。还於毕鉢罗处。起塔供养。时赡部洲。世尊舍利。乃有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灰塔。如来舍利。总有八硕六斗。分为八分。七分在赡部洲。其第四分。阿罗摩处。所得之者。在龙宫供养。又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帝释处。一在揵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各起塔供养。後波吒离邑。无忧王(旧云阿育)。便开七塔。取其舍利。於赡部洲。广兴灵塔。八万四千。周遍供养。由塔威德。庄严世间。天龙药叉。诸人神等。咸皆恭敬。尊重供养。能令正法。光显不灭。有所愿求。无不遂意(或云育王。开摩揭陀国。阿闍世王。所得舍利塔。使鬼神一日中。起八万四千塔。震旦有一十九所。还修復摩揭国塔)。

 

俹卧

衣架切。音亚。俹。倚也。今言俹息。却俹。並是也。善见律云。阿难从初夜。观身已。过中夜。未有所得。阿难思惟。世尊往昔。有如是言。汝已修功德。若入禅定。速得罗汉。佛语无虗。当犹我心。精勤太过。今当筹量。取其中道。於是从经行处。下至洗脚处。洗脚已。入房。却坐牀上。欲少时消息。倚身欲卧。脚已离地。头未落枕。於其中间。便得罗汉。若有人问。於佛法中。离行住坐卧。而得道者。阿难是也。本律。与五分律言。尊者於毗舍离证果。余部多云。王舍城得漏尽。如根本部云。尊者与诸大众。往王舍城。被迦摄波尊者。诘摈而出。诣增胜聚落。作夏安居。闻说偈要义。头未至枕。断尽诸漏。又西域记云。王舍城结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难受僧诃责。不预结集。至此宴坐。证阿罗汉果。证果之後。方乃预焉。

 

往王舍城

此谓五百圣众。往王舍城。结集法藏也。僧祇律云。时迦叶告众言。应向王舍城。结集法藏。所以者何。世尊记王舍城。韦提希子。阿闍世王。於声闻优婆塞。无根信中。最为第一。即与千比丘。俱诣王舍城至刹帝山窟。敷置牀褥(云云)。杂事云。是时具寿迦水波。告众曰。世尊在摩揭陀国。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法身已谢。我等今应就彼结集。即往毕鉢罗岩下。而为结集。善见律云。阿闍世王。白众僧曰。我今当转王威法轮。诸大德。当演无上法轮。即於底槃那婆罗山边。禅室门边。先立讲堂。以王威力。犹如第二忉利。毗舍伎巧天。須臾之顷。建立成办。栋梁椽柱。障壁阶道。皆悉刻镂。种种异妙。堂上地下。珍玩庄严。悬华罗列。犹如梵天宫殿。五百牀敷。悉北向坐。又以众宝庄饰高座东向。拟说法者坐。西域记云。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阴。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诃迦叶波。於此与诸大阿罗汉。结集三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为集法藏。诸大阿罗汉。建此堂宇(云云)。阿难闻持。如来称赞。集素呾缆藏(旧云修多罗藏)。优波厘。持律明究。众所知识。集毗柰耶藏。迦叶波。集阿毗达磨藏。雨三月尽。集三藏讫。以大迦叶。僧中上座。因而谓之上座部焉。结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难证果处。证果西行。二十余里。有窣堵波。是大众部。结集之处。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同来至此。更相谓曰。如来在世。同一师学。法王寂灭。简异我曹。欲报佛恩。当集法藏。於是凡圣咸会。智愚毕萃。復集素呾缆诸。毗柰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呪藏。別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焉。

 

陀醯罗迦叶

律云陀醯罗迦叶。为第一上座。波婆那。为第二上座。大迦叶为第三上座。大周那为第四上座。大迦叶。知僧事。五分律云。集比丘法时。阿若憍陈如。为第一上座。富兰那。为第二上座。昙弥。为第三上座。陀婆迦叶。为第四上座。跋陀迦叶。为第五上座。大迦叶。为第六上座。优波离。为第七上座。阿那律。为第八上座。凡五百阿罗汉。不多不少。是故名五百集法。

 

长阿含

律言。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僧祇云。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肇师曰。此长阿含。四分。四诵。合三十经。以为一部。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其为典也。渊博弘富。縕而弥广。明宣祸福。贤愚之迹。剖判真伪。异济之源。历记古今。成败之数。墟域二仪。品物之伦。道无不由。法无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开析修途。所记长远。故以长为目。翫兹典者。长迷顿晓。邪正难辨。显如昼夜。报应冥昧。照若影响。劫数虽辽。近犹朝夕。六合虽旷。现若目前。斯可谓朗大明於幽室。惠五目於众瞽。不闚户牖。而智无不周矣。以弘始十五年。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共凉州沙门竺佛念译出。为二十二卷矣。

 

中阿含

律言。集一切中经。为中阿含。僧祇云。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此经四分。五诵。共一十八品。总为二百二十二经。以东晋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北天竺罽宾国。沙门瞿昙僧伽提婆。於东亭寺。传梵为晋。至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译讫。合有五十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分为六十卷矣。

 

增一阿含

律言。从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集为增一。道安法师曰。增一阿含者。比法条贯。以数相次也。数终十。令加其一。故曰增一也。且数数皆增。以增为义也。其为法也。多录禁戒。绳墨切厉。乃度世检括也。其中往往有律语。外国不通与沙弥白衣共视也。此经四分。八诵。凡五十二品。总五百五十五经。以符秦建元二十年。兜佉勒国。沙门昙摩难提。共竺佛念译出。八十万言。为五十卷矣。

 

杂阿含

净法师曰。若经与伽陀相应者。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旧云杂者。取义也。律言。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僧祇律云。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此经四分。十诵。说事既杂。故无品次。以宋元嘉中。中天竺沙门。摩诃乘法师。求那跋陀罗。於瓦官寺译出。为五十卷。分別功德论云。阿难思惟契经大本。义分四段。何者文义混杂。宜当以事理相从。大小相次。第一增一。次名曰中。第三名长。第四曰杂。以一为本。次至十一。二二三。随事增上。故名增一。中者。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事处中适。故曰中也。长者。说久远事。历劫不绝。本末源由。事经七佛。圣王七宝。故曰长也。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喜令人忘。故曰杂也。天台文句云。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长阿含。破邪见。中阿含。明深义。杂阿含。明禅定(阿笈摩。即阿含也)。

 

杂藏

如律文说。五分律云。自余杂说集为一部。名为杂藏。从长阿含。乃至杂藏。合名为修多罗藏。

 

阿毗昙藏

律言。有难。无难。繫。相应。作处。集为阿毗昙藏。母经云。有问分別。无问分別。相摄。相应。处所生。五种名为阿毗昙藏(翻译详如堕篇中。及下略出)。

 

三藏

一毗尼藏。二修多罗藏。三阿毗昙藏。取要言之。总谓律经论三藏也。按余诸部。多云先集经藏。今本律与五分。皆言先集律藏。如善见律云。大德迦叶。问诸长老曰。为初说法藏。毗尼藏耶。诸比丘答曰。大德。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是故我等。先出毗尼藏。据此。则先集律藏。今以文便故。译者。宣次在後。又以三学言之。亦律在初也(四教义云。说时非行时。教起之次。阿含为先。修行之初。木叉为首。故出耀经。说教次第。先经次律。而後论也)。说一切有部云。时迦摄波。作如是念。後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我今宜可自说摩窒里迦。欲使经律。义不失故。作是念已。便作白二羯磨。白众令知。众既许已。即升高座。告诸苾刍曰。摩窒里迦。我今自说。於所了义。皆令明显。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无畏。四无碍解。四沙门果。四法句。无诤愿智。及边际定。空无相无愿。杂修诸定。正入现观。及世俗智。苫摩他。毗鉢舍那。法集。法蕴。如是总名摩窒里迦。此是阿毗达磨藏。本律不言迦叶集者。如有说云。復请阿难。结集毗昙藏。以毗昙藏。亦佛亲说。不假迦叶別出。如大论云。即请阿难。就师子座。问佛在何处初。说阿毗昙。阿难受僧使命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尔时佛告诸比丘。诸五怖。五罪。五怨。不灭。是因缘故。此生中。身心受无量苦。復後世堕恶道中。诸有无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缘故。於今生种种身心受乐。後世生天上乐。何等五怖应远。一者杀生。二者偷盗。三者邪婬。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如是等。名阿毗昙藏。故律不言迦叶说也。或云迦旃延子。撰集众经要慧。呈佛印可。名阿毗昙藏。分別功德论云。契经者。佛所说法。或为诸天帝王。或为外道异学。随事分別。各得开解也。契经者。犹线连属义理。使成行法。故曰契经也。毗尼者。禁律也。为二部僧说。捡恶敛非。或二百五十。或五百事。引法防奸。犹王者秘藏。非外官所私。故曰内藏也。此戒律藏者。亦如是。非沙弥。清信士女。所可闻见。故曰律藏也。阿毗昙者。大法也。所以言大者。四谛大慧。诸法牙旗。断诸邪见。无明洪痴。故曰大法也。亦名无比法。八智十慧。无漏正见。越三界碍。无与等者。故曰无比法也。迦旃延子。撰集众经。抄撮要慧。呈佛印可。故名大法藏也。阿难思惟。此三藏义。与三脱相应。何者契经妙慧。理与空合。毗尼制恶。玄齐无相。大法正见。迹同无愿。故曰三藏三脱。冥迹玄会。云云(大论。标四藏。即兼杂藏言之。或言五藏者。西域记云。上座部。唯结三藏。大众部別为五藏。第四名为杂集藏。第五名禁呪藏。或言八藏者。一胎化藏。二中阴藏。三摩诃衍方等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萨藏。六杂藏。七金刚藏。八佛藏。摩窒里迦如堕篇中释)。

 

富罗那

或云富兰那。又云布剌拏。此言满。或言圆满。五分律云。时长老富兰那。在南方。闻佛於拘夷城般泥洹。诸长老比丘。共集王舍城。论毗尼法。自与眷属。如屈伸臂顷。来到众中。毗尼母经云。诸比丘欲集法藏。时摩诃迦叶。以手拍地。声震之响。喻如铜钟。

尔时王舍城中。旧住五百阿罗汉师。字富兰那。闻此之音。共相告言。集法藏时至。尊者富兰那。与其徒众五百罗汉。即共相随。向王舍城。竹林精舍中。至摩诃迦叶所(云云)。

  

○七百结集法


佛日既迁。譌风渐扇。欲革邪非。全凭匡护。是以诃罗舍制。迦叶维持。选五百应真。同结法藏。跋耆构非。耶舍谏斥。会七百圣众。重集毗尼。如来声教。由斯光显。辉流末代。晃晃不绝。实藉维持之力焉。维持之道。乃法轮猛将。弘教大心。所以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而不弘。则法灭可期矣。盖欲弘法。先須住持三宝。住持三宝者。当以毗尼为首。毗尼若住。僧宝则存。佛法二尊。依之建立。故善见律云。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是知毗尼为佛法之命脉。僧伽之基本。基本若立。然後於如来十二部经。随力研究。使所谈说。不违教理。知三乘道。同一法性。行愿差別。智之浅深。於大小乘戒。通达弘持。凡有义利。咸应尊崇。无以偏见。堕於邪执。言自为是。毀訾他非。反成坏法之徒。狮虫之伴。或希名誉。饕餮四供。内无实德。外现虗仪。月垒日深。不以为过。如斯欲住持化导者。其犹如自堕巨海。欲济他至不死地者。岂得之也。故方广十轮经云。若有众生。起於麤弊愚痴恶口。自谓为智。乃至不离邪见。为求他利。而生嫉妒。贪着名称。自举轻他。不能守护身口意等。乃至而自称说。是大乘人。亦教他读诵。但自赞己。非毀於他。以是义故。赞歎大乘。自不调伏。於大乘道。而欲教他。修行大乘。乃至云。得人身甚难。失声闻辟支佛乘。常趣恶道。不欲亲近诸有智者。而唱是言。作师子吼。我是大乘。善男子。譬如有驴。着师子皮。自以为师子。有人远见。亦谓师子。驴未鸣时。无能分別。既出声已。远近皆知。非实师子。诸人见者。皆悉唾言。此弊恶驴。非师子耶。乃至毀犯禁戒。作恶行者。於一切处。不成法器。若自说言。我是大乘。能破一切众生烦恼尘劳大障。亦为众生住八正道。入无畏城。则无是处。如经所说。故知维持利物。必須德行充盈。见解分明。不苟声利。无我人心。弃彼此见。思报佛恩。宣扬正教。亡身护法。没命弘道。济物为怀。誓无独度。志亲诸佛。愿等空界。应现十方。辅持正法化被一切。同归觉岸。是则名为真佛弟子。法王大将也。

 

百岁

世尊般涅槃後百岁。毗舍离。跋闍子比丘。行十非法事。根本部云。佛般涅槃。大迦叶波。与五百阿罗汉。结集三藏已。与法付嘱尊者阿难陀。阿难。付嘱奢搦迦(旧云商那和修者譌)。奢搦迦。付嘱邬波笈多(此云小护)。邬波笈多。付嘱地底迦(此云有媿)。地底迦。付嘱讫里瑟拏(此云黑色)。讫里瑟拏。付嘱苏跌里舍那(此云善见)。如是等诸大龙象。皆已迁化。大师圆寂。佛日既沉。世无依怙。如是渐次。至一百一十年後。时广严城。诸苾刍等。作十种不清净事。违逆世尊。所制教法。不顺经律。乖违正理。诸苾刍等。将为清净。皆共遵行(云云)。

 

十事

一者。得两指抄食。谓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二指抄食食(言足食已。时人持食来。而欲食者。不劳作余食法。即以二指抄食之。名为净法)。二者。得村间。谓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两村中间得食(言足食竟。不劳作法。在两村中间即得食之。名为净法。五分云。越聚落食净)。三者。得寺内。谓在寺内。得別众羯磨(杂事云。诸苾刍作非法不和羯磨。非法和羯磨。法不和羯磨。是诸大众。闻此说时。高声共许。此即名为高声共许净法)。四者。得後听可。谓在界内。別众羯磨已。听可(五分云。求听净。谓別作羯磨然後来求余人听杂事云诸苾刍如上作三种非法羯磨而大众见时悉皆随喜即名为净法)。五者。得常法。谓此作事已。言是本来所作(五分云习先所习谓习白衣所作杂事云旧事净。谓时苾刍。自手掘地。或復教人。而大众将为旧事)。六者。得和。谓足食已。舍威仪。以酥。油。蜜。生酥。石蜜。酪。和一处。得食(言足食已。不作余食法以此六种物和在一处。得食。五分云。酥。油。蜜。石蜜。和酥。非时饮之名为和净)。七者。得与盐共宿。谓得用共宿盐。着食中食(杂事云以筒盛盐自手捉触守持而用和合时药[日*敢]食随情)。八者。得饮闍楼罗酒(五分云闍楼伽酒谓酿酒未熟者摩得勒伽云生。糟净者谓谷作酒。未熟得饮)。九者。得畜不割截坐具(五分云作坐具随大小净杂事云作新坐具不以故者一张手重帖而受用)。十者。得受取金银(详如律说)。

 

耶舍伽那子

或云耶舍陀。又云耶舍迦兰陀子。耶舍。此言名称。是字也。伽那。是父名也。此尊者。百一十腊。杂事云。尊者阿难陀。在广严城。有弟子名日乐欲(梵云萨婆迦摩)。是阿罗汉。住八解脱。少欲知足。省缘而住。彼有弟子。在婆飒婆聚落。号日名称。亦阿罗汉。住八解脱。与五百弟子。人间游行。至广严城(即毗舍离城)。

 

离婆多

此翻星宿。又翻室宿皆北方星名。或父母祈此星而得子。因以名焉。是阿难弟子。得慈心三昧。持三藏。具三明。有名称。是大阿罗汉。百二十腊。

 

婆呵河

此是恒河之分派也。

 

伽那慰闍国

是中天竺境国也。

 

阿伽楼罗国

是中竺境也。


僧伽赊国

或云僧伽舍。无正翻。义当和合聚集。西域记云。劫化他国。旧谓僧伽舍国。中印度境。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风俗淳和。人多学艺。城东二十余里大伽蓝。经制轮奂。工穷剞劂。圣形尊像。务极庄严。伽蓝大垣内。有三宝阶。南北列。东西下。是如来自三十三天降还也(三宝者金银水精也)。

 

阿呼恒河山

阿呼。此云希有。恒河。如上释。五分律。但云阿呼山西域记云。长老三菩伽。住秣蒐罗国(旧云摩偷罗国是北天竺境此山即在彼国然恒河从阿耨池来经北天竺。入中天竺横流而出。东南海。以河经彼山过故以河名山)。

 

三浮陀

或云三浮那。又名三菩伽。是尊者阿难弟子。持三藏。得三明。有名称。大阿罗汉。百一十腊。

 

波罗离子

亦作波罗梨子。或作波吒厘子。波吒厘。元是树名。以因缘故。立为城郭。今名波罗梨子城。详如下增一毗尼中释。

 

波夷那波梨

此二国。由是別号。未详所出。波梨或云波利邑(据根本部有流转城俱生城)。

 

婆搜村

或作婆薮。此云天慧。亦云大慧城。是村在毗舍离国。

 

一切去

梵云萨婆钳。此言一切去。是尊者阿难最大弟子持三藏。得三明六通。是大阿罗汉。好行空三昧。百三十六腊。於阎浮提中。最为上座。

 

苏曼那

此云善意。是尊者阿[少/兔]留驮弟子。已曾见佛(阿[少/兔]留驮。即阿那律陀也)。

 

沙留

或作沙罗。又作沙兰。亦尊者阿难弟子持三藏。得三明有名称是大阿罗汉。其所学者。皆从和尚口受。住在毗舍离国。

 

不闍苏摩

或云不闍宗。又云富闍苏弥罗。或云曲安。住在波罗梨弗国。亦阿难弟子。持三藏。得三明。有大名称。是阿罗汉。喜用天眼。以天眼遥见。少一比丘。不满七百。在毗舍离国集。为非法恶事故。即入三昧。如力士屈伸臂顷。於波罗梨弗国没。在毗舍离国僧中住。杂事云。尔时尊者曲安。入灭尽定。不闻犍椎声。时有六百九十九阿罗汉。悉皆来集。咸是具寿。

 

阿难陀弟子。曲安尊者。从灭尽定起。是时有天。告圣者曲安曰。何为安然。有诸同学。六百九十九阿罗汉。皆来集会。住广严城。欲为结集。令法久住。可宜速往。以神通力。於波吒离没。於广严城出(云云)。

阿夷头

 

或云阿夷恬。此言新学。是比丘。受戒五岁。善能诵持毗尼藏。故取入结集数中(若云阿夷他。此译云来也)。

婆梨林

 

或云婆利迦园。五分云。毗罗耶女。所施园。西方志云。毗舍离国。城东南十五里。是七百贤圣结集处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七

  

音释


饕餮

上音滔。贪财也。下音铁。贪食也。

 

剞劂

上音鸡。下音厥。刻镂也。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尾页 37/40/40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毗尼讨要 下一篇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