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TOP

大乘起信论疏略(一)
2014-05-20 09:55:2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426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45册  No.765


【唐 法藏造疏 明 德清纂略】


起信论疏略序


一心印万法万法摄一心故一多无碍生佛不二而尚匪笔墨之所形容焉盖摽月者可假指渡海者非无筏所以一切圣贤知娑婆教体乘音声轮以如幻三昧谈摩诃衍乃经乃论沄沄然兴焉积而成大藏靡踰诠一心也中印度马鸣大士应婆伽之悬谶倒波旬之赤幡推本实相作为斯论所谓开二门於一心众典之要一以贯之不亦宜哉梁承圣年中三藏真谛译成一卷今此译是也论文幽邃虽高师硕德犹难之故训[言*故]之家无虑不多矣方今其传者疏无核於贤首记无博於长水盖垂千载亦復无媿焉近明憨山大师撮精要於二家参互後译发明隐微间出一言冷冷唤醒使学者优柔反覆是憨师之用心勤哉余友龙湫每有禅寂之余栖心乎竺坟适得憨师之疏略以为奇秘也今岁丙午夏余客自东尾避暑於智山白鹭水尝见龙之帐中別无余长唯疏略一篇而已龙既谓余曰吾得此疏盖亦有年言不繁理已稳尤便於初学乃授梓人广布海内请子为之序余曰於戱叔末之弊人才益謭书籍益多虽户诵家说靡得而通焉负笈之士病诸且起信一论也贤首长水二家穷源尽委无復余蕴也以此疏略监诸二家存什一於千百恐人以为有遗漏乎龙师曰吁否若子之言憨师此疏无益於学者耶删繁从略此疏之所以兴也今之人力浅才謭无以通贯者非书籍之过矣面墙之徒胯蠁竞驰谩执性癈书是效少林遣着之颦取大方无碍之笑者也盖虽焚青龙之新疏无白马之旧驮则法何仗传哉子思之乎余立癈卷唯[?夕]退遂出书林寿木缮刻三阅月竣既而又请余之言顾龙师之言也虽出一时之言确然不可阙盖读此疏莫以略为不足以前一言记徧端矣。


时宽文丙午仲秋日东尾沙门覃思熏沐合十书于般若山空谛室

 

大乘起信论疏略卷上


此论之题目乃一论之纲宗也言大乘起信者为欲发起大乘正信故言大乘者即所信之法体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具有体相用三大之义故乘者运载之义谓诸佛乘此而证菩提般涅槃菩萨乘此而趣果海众生乘之而轮转生死以此心是一切圣凡迷悟因果之总相故故下文云即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今欲谛信此心即是大乘正解不谬故云大乘起信以佛入灭六百年中小乘心外取法不信唯心多起诤论外道邪见破坏正法故论主兴悲特造此论故下因缘云为欲除疑舍邪执故以疑与信友今信此心则疑自除矣论者决择是非发明正理拣非经律故以论名贤首本疏精详但科叚少隔故删繁从略间会记义不別出文贵成一贯故云疏略。


马鸣菩萨造


此造论人也马鸣者以此菩萨初生之时感群马悲鸣故以为名及说法时诸马闻之亦皆悲鸣疏引摩诃摩耶经云如来灭後六百岁已诸外道等邪见竞兴毀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


真谛三藏译


此译人名也论有二译一西印土优禅尼国沙门波罗末陀此云真谛梁元帝承圣三年於衡州建兴寺译成一卷二十四纸一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此云喜学大周则天时於东都佛授记寺译成两卷亦二十四纸今行前译。


西京太原寺沙门法藏造疏


明南岳沙门  德清纂略


将着论文先归敬述意。


後述正论文。


且初。


归命尽十方。


将造斯论先須归命三宝请求加被所以然者以造论释经经乃佛说佛智甚深非情可测故请三宝威力加被摄受故使论义印契佛心且示法有所宗以三宝是所宗依故今云归命乃能皈之心也欲入法性先忘我相命以统摄六根今以命归则身心俱亡能归之至也十方乃所归分际意谓所着论义乃法界之宗故須皈命尽十方之三宝以心无分限故境亦无量也。


最胜业徧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此归佛宝也佛以三轮应物今所归三轮皆最上殊胜者意显非应化身乃从法垂报之身也徧知意业最胜也凡夫不知外道邪知声闻偏知菩萨分知唯佛徧知以实智证理理无不彻权智鉴机机无不宜故色无碍自在身业最胜也华严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根根圆融周徧自在又十身历然无坏无杂故救世大悲者语业最胜也佛以音声轮应机说法世乃众生世间所救之处大悲能救之心万德之中如来唯用大悲为力故者指归其人也。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


此归法宝也及者谓不但归佛亦归法也彼身指上佛也佛以法为身谓真如所流教法即是法身常住以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故意显此法即佛之体相本无二故法性真如海正指法体也谓真如法性即法身真体徧与一切染净诸法为体性故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故喻如海遇风起诸波浪湿性无二故如来藏中含摄众德故云功德藏。


如实修行等。


此归僧宝也僧通凡圣圣通大小如实修行乃地上菩萨也据後译云无边德藏僧勤求正觉者则上句歎德人能摄德故名为藏。


下述造论意。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此述造论意也法不虚设必有所为今有四意一以二乘不信唯心故显示正义令除疑惑二以外道邪执故对治邪执令舍邪见三以修行者未起正行故分別发趣道相令起正信以为行本四为使信成满入住不退堪受佛果故云佛种不断为此多意所以造论。


下正述论文。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首标论者拣异经律非佛亲说法者即论所依宗本谓一心法具二门三大义故正示所宗摩诃衍此云大乘谓所宗心法即是大乘能信此心为大乘根本有此胜益是故須说。


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此标制作之规也分章析义故名为分将述此论先立五分以为次第法不孤起必有因由故首因缘由致既兴必标宗本故次立义宗本修然非释不解故次解释既解法义非行不阶故次修行信心解行虽陈钝根懈进故次劝修此一论之大节也。


下列释因缘分。


初说因缘分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答曰是因缘有八种云何为八。


徵释因缘略有八种。


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此八因缘中第一总相与一论为发起之由故以凡夫外道迷此一心以招苦苦坏苦行苦分叚生死之苦二乘菩萨尚有变易生死之苦谓佛证得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今为令众生离苦得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此与立义分及解释分中显示正义对治邪执作发起因缘也以彼文中说依一心法有二种门各摄一切法即是如来所说法门之根本又生灭门中本觉名如始觉名来始本不二名曰如来今以如来依此心成故名此心为如来根本之义具释此义令地前三贤比观相应故云正解即显示正义也比观离倒故名不谬即对治邪执也。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於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心故。


此即下分別发趣道相也以彼文云令利根者发决定信进趣大道堪任住於不退信故此当十信终心自分满足故云成熟进入住正定聚中使前信心堪任不退。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即下修行信心分初四种信心及四种修行也以彼文云令信未满者修行信心使满足故以信未满故云微少令进向满故云修习信心也。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此中根劣易退赖多方便故有四也四中前三为下中上三品後一策以劝修今当初下品也即下修行信心中第四修行末文云令业重惑多者善根难发众生以礼忏等方便消恶业障障轻故内离顽嚚痴慢外出邪魔骨网。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当中品也即下第五修习止观门文中双明止观遣凡小二执故云对治也。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当上品也即下修行信心末劝生净土门等文云举胜方便令彼观解分得相应众生恐後报迁遇缘成退故令往生净土成不退也。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即下劝修利益分也文云举彼损益劝令修舍即总策成前诸行也。


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说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別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須论。


此下难明須论不須论也此言当正法时佛现住世以有如来亲为说法故不須论也色心圆音即佛三业殊胜一音圆音有二义华严经云如来於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如来同一切音故云圆音又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以一切音即一音一音即一切音一一语言徧穷生界而其音韵恒不杂乱若音不徧则是音非圆若音徧而无韵曲则是圆非音今不坏曲而等徧不动徧而差韵此是如来圆音非是心识思量境界。


若如来灭後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


闻广经文得解佛意不須他论故云自力此具文持义持。


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


亦以自力寻略经文而能深解佛意故亦不須论此有义持无文持。


或有众生无自心力因於广论而得解者。


此但依经文不能解意因他广论而得解了故云无自心力此有文持无义持。


自有众生復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


此明当机也不須广论有二义一根利不假二心烦不耐。


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此明论义深广也以一心法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彻法界源故云深摄法无边故云广深者如理智广者如量智。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此标立义分也法者出大乘体即宗本法也大位在因通於染净在果唯取於净义者辨大乘名义何故此心是大乘耶谓此心具三大义故名为大有二运转故名为乘是故先显法体後释义理。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於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此标宗显义也出其法体言众生心者谓如来藏心具和合不和合二门以在众生位就随染故得具二门若在佛地则无和合义以始觉同本唯一真如以此心体相无碍染净同依随流返流唯转此心故随染不觉则摄世间法约不变之本觉於返流之始觉则摄出世间法此犹约生灭门辨若约真如门则融熔含摄染净不殊依此一心宗本法上显示大乘三大之义故名此心以为法也。


何以故。


此徵明法义也徵有二意一心通染净大乘唯净如何此心能显彼义二心法是一大乘义广如何一心能示彼义下释义中以心含染净故能显大乘心具三大故能显乘义。


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此标举二门为起下文张本也举真如门起下即是一法界等文真如相起下復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別等文此相者是义相即性也举生灭门起下依如来藏有生灭心等文生灭者随熏变动也因缘者生灭缘由起下復次生灭因缘等文相者生灭之状起下復次生灭相者等文真如门中云即示者以与彼所显诠旨不別故云即示以是不起故唯示体生灭门中云能示者以染净既异诠旨又分能所不同故不云即而云能此中体谓生灭门中本觉之义是生灭之自体以是生灭之因故故下释生灭文具显所示三大之义以真如是不起门故唯直示体生灭是起动门起含不起故具示三大之义。


上示法。


下示义。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此标列义门以起下復次真如自体相者等文也言体大者真性深广凡圣染净皆以为依故受大名以真如是一切法平等体故不增减者谓随流加染不增缺净不减返流除染不减加净不增染净之所不亏始终之所不易故相大者即二种如来藏中不空之义以不异体之相故云性德用大者谓随染业行然此用大是报化二身麤细之用令诸众生始成世善终成出世善也。


上释大。


下释乘。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此释乘也诸佛者标果望因以解乘也菩萨者举因望果以成运也始觉之智是能乘本觉之理为所乘故摄论云乘大性故名为大乘。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此结前生後也。


解释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顕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別法趣道相。


此标列释名也显示者正释所立大乘法义对治者既明正体須遣异计发趣者趣正理之阶降也列此三名即下正宗一分有此三叚依义解释。


且初显正义。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此标宗本释上立义分中众生心摄一切等也谓如来藏含於二义一约体绝相义即真如门谓非染净生灭不动不转平等一味性无差別众生即涅槃不待灭也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谓随熏转动成於染净染净虽成性恒不动正由不动能成染净是故不动亦在动门即下文识中本觉及上文生灭门中自体是也故楞伽云如来藏名阿赖识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无断绝等並约生灭门说也然此二门举体通融体相莫二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云一心。


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此结释二门也上立义分中直云摄今释中云各总摄者以一心含通別二门故今分通別又各摄故以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別染净故得总摄一切诸法生灭门者別显染净染净之法无所不该故亦总摄一切诸法通別虽殊齐无所遗故云各摄又以此即是真如随缘和合变作诸法诸法即无异体还摄真如门也以此二门齐摄不二故得说为一心也问二门既齐摄者何故真如门中唯示体生灭门中具显三大耶答真如是泯相显实门不坏相而即泯故得摄於生灭以泯相故而相不存但摄体也生灭是揽理成事门不坏理而成事故得摄於真如以成事而理不失故具三大义也以生灭起必赖於真故揽理理不失真如未必藉生灭故泯相相不存相不存故唯示体理不失故示於三大是故摄义是齐示义別也。


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此结二门义也责义云若二门各別不可相从若本唯一心未容影摄答云以体不相离故如金庄严具思之可见。


下別辨二门。


初真如门分二义。


初显体离言以明观智境。


二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


且初显离言。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此标释真如门也显体离言释上立义分中真如义也即无二真心为一法界此非筭数之一谓如理虚融平等不二故称为一依生圣法故云法界中边论云法界者圣法因义总相法门者二门之中不取別相但取总相然亦该收別尽故云大也此一法界生灭真如皆举全体故云体也轨生物解故曰法圣智通游故云门不生不灭者释上法体随妄不生约治不灭又修起不生处染不灭。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此释上不生灭之所以也妄执者云现见诸法差別迁流何言性无生灭释云差別相者是汝徧计妄情所作本来无实如依病眼妄见空华疑者又云以何得知从妄念生释云以诸圣人离妄念故既无此境即验此境定从妄生。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此核真如得名也由一切法离念则无境界之相故皆即真如也非音声之所说故离言说相非文句之所诠故离名字相此二句言语路绝非闻慧境也心行处灭故离心缘相非思慧境也以离妄名真离异名如毕竟下三句以离世间非修慧境也平等者虽徧通染净而性恒无二也所以得无二者以在缘时始终不改所以在缘不改者以不同有为可破坏故此则在染不破治道不坏一心者结归法体真如者依义立名。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忘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


此释上离缘以双遣名相也离言说相者以言教非实不可如言取也但随下释成无实所以也疑云既云离名字相何故復立此真如名此自语相违也故今释遣假名非实不相违也不但离名而亦离相以名依相立但是徧计所执故楞伽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请妄想故今名相双遣。


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


此释疑也疑云既绝名相但假客名者何故不立余名而唯云真如耶释云真如者是言说之极谓此名之後更无有名故摄论中十种名内真如是第十究竟名故云极也因言遣言立名之意也立此极名为遣於名故。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此重拂妄计也恐难者见前双遣真如名相将谓真如亦是可遣则生断见故此释云但遣虚妄名相不遣真如实法以是妙智观境故何以不遣以法悉真无法可遣疑者既闻真理不遣则谓有法可立当情执取故释云亦无可立以离妄情故何以不立以如故不可立也。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此结离言绝虑也。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随顺问方便观得入问正观。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於念名为得入。


此正明观智境也说念皆无能所者明念即无念非灭於念非灭念故故名虽念离於断见也即无念故皆无能所离於常见也於一念间离此二见无此二故故能称顺中道随顺法性无念亦离方入真如。


上明离言以明观智境竟。


下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


復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別有二种义。


以前标云是心真如相此上释真如二字下释相字相即义也於真体中开说二义故不标相字显此二义者若离於言即唯一味今既依言故说有二即显不可随言执取也但为生物信解故。


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此徵释二义也如实空者此以如实之中空无妄染非谓如实自空此则如实之空也以妄空故遂能顕示真理故云显实不空有二义一异妄无体故二异恒沙有流烦恼故故云具足等也佛性论偈云由客尘空故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


所言如实空者从[(伞-(企-止+十))/月]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別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此略释空义也以妄境从妄念生故释显空无也良以倒心妄境情有理无真如之德理有情无故不相应也。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


此广释空义也非有相者明真离妄有也惑者云既其非有即应是无故释云非无也惑者闻上非有非无则谓双非是真如法释云因汝执有我说非有非谓法体是非有因汝执无我说非无非谓法体是非无故又非却双非也惑者云我上立有立无汝立双非双非若存即有无随丧今双非既非我有无还立释云因汝执双非故我说非非非许双是如何復执俱相以惑者执四句为真如法特以非字破之所谓四句既离百非俱遣也一异等四句准前可知然执取虽多总摄不过此二四句故广百论云復次为显世间所执诸法皆非真实及显外道所执不同故偈云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而配属智者达非真。


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此结空义也妄计尘沙难可徧历故今总摄辨不相应此顺结也离妄者反结也以对染无说真为空非无如体以为空也亦可此文是释疑疑者闻上真空则拨无真体及恒沙功德故为此释是则闻空不异不空也。


上释空义竟。


下释不空义。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


此显不空义也常恒不变者竪显真体三际无穷释前以有自体也净法满足者横显净德十方无尽显前具足无漏等也自体既常不变復具无漏功德法体若然岂是空耶故结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此释疑也惑者闻净法不空则谓同於情执之有故此释也是则不空不异於空以离下释离相所以也若妄念可缘则是有相既唯真智之境明知无妄执之相也故云唯证相应。


上释心真如门竟。


下释心生灭门有二大科。


初释生灭心法。


二辨所示之义。


初中又二初染净生灭。


二染净相赀。


且初。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此下释生灭心初标体也谓不生灭心因无明风动作生灭故说生灭心依不生灭心然此二心竟无二体但约二义以说相依如不动之水为风所吹而作动水动静虽殊而水体是一谓自性清净心名如来藏因无明风动作生灭故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也。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此辨生灭相也是上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动作生灭不相离故故云和合非谓別有生灭来与真如合谓生灭之心心之生灭无二相故心之不生灭因无明成生灭心从本觉起而无二体不相舍离故下文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谓真心举体成生灭之相生灭之相莫非神解不离真心如是不离名为和合非一非异者真如全体动故心与生灭非异而恒不变真性故与生灭不一依楞伽经以七识染法为生灭以如来藏净法为不生灭此二和合为阿黎耶识以和合故非一非异以若一则无和合若异亦无和合以非一非异故得和合也如经云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復如是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非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差別如是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非自真相灭但业相灭解云此中真相是如来藏转识是七识藏识是黎耶今此论主总括彼经上下文义作此安立故云非一非异。


名为阿黎耶识。


此出生灭名也此生灭不生灭即之义不一辨之心不异目此二义不二之心名阿黎耶识或云阿黎耶者但梵音楚忧耳梁真谛三藏就名翻为无没识今奘法师就义翻为藏识藏是摄藏义无没是不失义义一名异也所摄名藏谓诸众生取为我故良以真心不守自性随熏和合似一似常故诸愚者以似为实执为内我我见所摄故名为藏由是义故二种我见永不起位失赖耶名也又能藏自体於诸法中又能藏诸法於自体内论云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此之谓也依此义立名。


此识有二种义。


此辨义也二义者谓此识体原是真妄和合而成故今在迷具含二义谓真如有二义一不变义二随缘义无明亦二义一无体即空义二有用成事义此则真妄二义中各含二义由初义成上真如门由後义成此生灭门也就此识在生灭门中亦含二义谓觉义不觉二义於觉义中有本觉始觉不觉中有根本不觉枝末不觉以上真妄各二义具在本识中故云此识有二种义旧疏以为难故有多解大约就随流返流之別故有多义耳问此中一识有二义与上一心有二门何別耶答上一心中含於二义谓不守自性随缘义及不变自性绝相义今此但就随缘门中染净事理无二之相明此识也是则前一心义宽该收於二门此一识义陿局在於一门问此中本觉与上真如何別答真如约体绝相说本觉约性功德说谓大智慧光明义等名本觉相本者是性义觉者是智慧义以此皆为翻妄染显故在生灭门中摄以真如门中无翻染等义故与此不同也是故体相二大俱名本觉並在生灭门中故得具三大也。


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此显识胜能也上二门中云皆各总摄此中不云各者以此二义陿於二门故但明一识由含二义故摄一切不言二义各摄一切又上文中但云摄而不云生者以真如门无能生义故此识之中以不觉熏本觉故生诸染法流转生死以本觉熏不觉故生诸净法返流出缠成於始觉依此二义徧生一切染净法故云能生也。


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此下依名辨释也觉有本始先释本觉离於妄念显无不觉非唯无不觉之暗乃有大智慧光明义等故也虚空有二义以况於本觉一周徧义谓横徧三际竪通凡圣二无差別义谓在缠出障性恒无二故如来法身者欲明觉义出缠相显故既是法身之觉理非新成故云本也。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以核本觉得名责有二意也谓前开章中直云觉义今何云本觉二谓今既云本觉何故前但云觉故此答云以对始故说之为本答初意也以本觉随染要待始觉方名本觉觉至心源本无二相是故上文但云其觉答後意也又始觉是本觉所成还契心源融成一体方名始觉。


上明本觉。


下明始觉。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此明起始觉之所由也依本觉者谓即此心体随无明缘作妄念故依不觉者本觉内熏力故渐有微觉厌求乃至究竟还同本觉故下文云本觉随染生智净相者即此始觉也。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染心之源谓性净也麤相之源谓生相也觉此者始觉道圆同於本觉此在佛地不了其源始未同本此在金刚已还。


此义云何。


此徵明究竟不究竟义也此下将四相麤细寄显返流四位以明始觉分际前三相释不究竟觉後一相释究竟觉然此四相约真心随熏麤细差別寄说为四非约一刹那心明四相也从细至麤约三细六麤以明四相分齐生相唯一即业相住相有四即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异相有二即执取相计名字相灭相唯一者即起业相下约返流寄位从麤至细先觉灭相。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虽復名觉即是不觉故。


此下寄位辨始觉也未入十信已前广造身口意业而不觉知今入信已能知恶业定招苦报故言觉知此明觉於灭相义也以但能止恶故云虽觉未觉烦恼故云不觉。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於念异念无异相以舍麤分別执着相故名相似觉。


此三贤菩萨觉异相也十解初心名发心住举初等後以此菩萨虽留惑故不证人空然於人空实得自在故与二乘同一位论此中二乘不约人但约人空观智与菩萨同故双举之起贪瞋等名麤分別着违顺境名执着相异相梦破故能舍之未破住相故云相似觉。


如法身菩萨等觉於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別麤念相故名随分觉。


此地上菩萨觉住相也初地至九地同证法身徧满皆名法身菩萨觉念住者以此菩萨於无明念中次第觉於四种住相谓初地觉相续相从二地至七地觉智相八地觉现相九地觉转相此四俱名为住故云觉於念住然异前执着今但约心故云分別异彼根本生相故云麤念相以觉道未圆故云随分。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此觉生相也十地学穷故云尽万行已圆故云满足此明行满即方便道也一念相应即无閒道无閒道以此为初故云一念此则无念之念也觉心初起者以根本无明动彼静心令起微念故云初起知动念本寂动念都尽唯一真心故云心无初相业识动念念中最细名微细念谓生相也此相净尽无余故云远离今远离虚妄真性显现故云见心性也今生相即尽无明风止性海湛然故云常住一心平等始本不异名究竟觉。


上约位以明四相。


下引经以释心源。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引证谓在因地时虽未离念能观无念道理说此能观为向佛智佛智无念此举因望果说也。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牒上觉心初起之言非谓觉时知有初相故也问既无初相何故说言知初相耶故为此答也觉心之时知初动念即本来静故云即无念也。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以前无念名觉即显有念不得名觉也以从下显不觉所以即金刚已还一切众生未离无始无明之念故不得名觉无始无明结成不觉义也无有染法始於无明故云无始。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


若至心源得於无念则徧知一切众生一心动转四相差別以无念等者释成上义以四相念中各即无念故云以无念等也是故得无念者徧知四相诸念也。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此明始不异本也此虽始得无念之觉然其所觉四相本来无起待何不觉而有始觉之异以四下释成上义也以彼四相本一净心无有前後离净心外无別自体无自体故本来平等同一本觉然未至此位随其智力前後而觉未称法故不得同本今既四相俱时平等觉知皆无自体同一本觉是故则无始觉之异。


上明始觉义竟。


下明本觉义有二。


初明随缘本觉。


二明性净本觉。


且初。


復次本觉随染分別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此明本觉中随染义也此二既在随染门中故云生也生已不离不动觉体故。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此标举二相也一明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二明还净本觉业用之相此之二相谓离染缘则不得成故云随染。


初明智净相。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此明智净相也真如内熏之力及所流教法外缘熏力此在地前依此熏力修习资粮加行善根也如实者登地已上行契真如满足者十地行终此在金刚因位极也此明因也由满足方便能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显不生灭之性此根本无明尽故心无所合即显本觉义此明果也即於此时能灭染心之中业相等相续之相不灭相续心体故令随染本觉之心遂即还源成淳净圆智成於报身始觉义也然此始觉无別始起即是本觉随染作也今染缘既息始还同本故云淳净淳净智即智德余皆断德也。


此义云何。


此疑问意云如所说动彼净心成於起灭今既尽生灭应灭净心。


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此答意也谓业等染心名诸识相此等皆是不觉之相非约心体转难云既言识相皆是无明故说灭者皆应別有体性离於真如此真妄別体难也答云如此诸识不觉之相不离本觉之性非一非异以非异故非可坏以非一故非不可坏以非可坏故无明即明涅槃云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以非不可坏故无明可灭觉性不坏以惑体即真全觉之不觉故。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此以喻释可坏不可坏义也以湿全动故无於水相以动全湿故无於风相心法亦尔真心随熏全作识浪故无心相然彼识浪本即是真故无无明相。


上释智净相。


下释不思议业相。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


此依体总标也谓与众生作六根境界故宝性论云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相为诸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微妙色出於妙音声令齅佛戒香与佛妙法味使觉三昧触令知深妙法故名妙境界。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此约用別辨也无量者横显常者竪显自然者无功应机得益者利润不虚报化二身真如大用无始无终相续不绝故以始本不二故无始无终常化众生是真如之用故云不思议业也随众生根者以本觉与众生心本来无二但不觉随流用即不现妄心厌求用则於彼心中穪根显现而不作意我现差別故云随根自然相应虽不作意现无不益。


上明随染本觉已竟。


下明性净本觉。


復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此标性净觉体也以再标前本觉故云復次觉相有四种义一一皆徧法界故云大若单举空喻则不显四义若单举镜喻则不显周徧遂举二喻互相显发然此双标而单释者以空随镜显也。


云何为四。


四中初二体後二相故云觉体相也。


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镜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初显空义也以真如体中妄法本无故云如实空远离二句正显空义无法一句重辨所空倒心妄境元与觉体本不相应非谓有而不现但以妄法理无故无可现如镜非不能现但以兔角无故无可现也非觉照义者如镜於兔角无照烛之功此约徧计理无下约依他说故能现世閒境界。


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於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二显不空义也因有二义一能作现法之因二能作内熏之因亦可初是因义後是熏习义故云因熏习也如实不空者总出因熏习法体谓有自体及性功德故下別释二因初因云世境悉现者明一切法离此心外无別体性犹如镜中能现影也不出者明心待熏故变现诸法非不待熏而自出也不入者离心无別能熏故不从外入不失者虽復不从内出外入缘起之法显现不无不坏者谓诸法缘集起无所从不异真如故不可坏如镜中影非刃能伤以同镜故常住一心者会相同体一切法即真实性者释成同体所由以於心中显现无出入等故即无体性无体性故本来平等不异真如故云常住一心後因云染法不染者以性净故虽现染法非染所污良由现染反显净也以虽现染不为所染故云不动具足无漏者此本觉中恒沙性德无所少也又与众生作内熏之因令厌生死苦乐求涅槃故胜鬘经云由有如来藏内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也。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悻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三明离障出缠义也谓真如之法出於二障离於和合故云出离前在缠性净不空如来藏今明不空出缠离垢法身如宝性论云有二净一自性净以同相故二离垢净以胜相故不空法者出法体也染心名烦恼碍无明名智碍智碍既出业识等以心无所合故云离也离和合杂相故淳无惑染故净出无明故明。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徧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四明外缘义即彼本觉出障之时随照物机示现万化与彼众生作外缘熏力故云依法乃至示现故问前随染中智净与此法出离何別前业用与此缘熏何別答前约随染故还净说为智即明彼智用俱就始觉说此约自性故离障显法体即明此法用俱就法体说是故前云智此云法前云业此云缘也然法智体一始本不二但今就义开故不同耳。


上释生灭门中觉义已竟。


此下释不觉义。


此中有根本不觉枝末不觉。


且初。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


此释根本不觉中初依觉成迷也不了如理一味故如迷正方。


不觉心起而有其念。


业等相念即邪方也。


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邪无別体不离正方。


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於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喻合可知。


以有不觉妄。


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此明依迷显觉也良以依真之妄方能显真随妄之真还待妄显既待他有则自相不成自相既无他亦不立以显染净无有自相皆不可得也。


上明根本不觉竟。


下明枝末不觉有二。


初无明不觉生三细。


二境界为缘生六麤。


且初。


復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此标无明为因生三细也相不离体故末不离本故依无明起妄心依妄心起无明故。


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即不动动即有苦果不离因故。


此标释无明业相也以拣本觉随染不思议业相故曰无明业相显觉不觉皆有业相而真妄不同此中业有二义一动作是业即此心动是也不动者反举释成既得始觉时即无动念是知今动只是不觉二为因是业义此既招苦即为因也始得寂静无念之时即是涅槃妙乐故知今动则有生死苦患动因苦果既无別时故云不离也此虽动念而极微细缘起一相能所不分即当黎耶自体分也无相论云此识何相何境界答相及境界不可分別一体无异当知此约赖耶业相义说也下约本识见相二分为一。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此标释转相也以依下谓依前业识转成能见不动下谓若依性净门则无能见也反显能见必依动义如是转相虽有能缘以境界微细故犹未辨之。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此标释现相也依前转相能现境界离见下反释三细属赖耶六麤属意识不显末那者楞伽不说末那经云真识现识分別事识现识即三细中现相分別事识即是下六麤又六麤智相相续相乃麤中之细七识已含此中以义不便故不別说也古疏辨此有多义此不繁录。


上无明为因生三细。


下境界为缘生六麤。


以有境界缘故復生六种相云何为六。


此标徵也。


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爱与不爱故。


此释六中起计也於前现识所现相上不了自心所现创起惠数分別染净执起定性。


二者相续相依於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此释生受也谓依前分別爱境起乐受觉不爱境起苦受觉数数起念相续现前此明自相续也又能起惑润业引持生死即令他相续也故下文云住持苦乐等。


三者执取相依於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


此释取着也心起着者是此执取相也谓於前苦乐等境不了虚无深起取着故下文云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执取着转深计我我所也。


四者计名字相依於妄执分別假名言相故。


此释计名也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是分別故楞伽经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故云依於妄执等。


上起惑。


下造业受报。


五者起业相依於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


此释造业也谓执相计名依此麤惑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即苦因也。


六者业繫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此释受报也业因已成招果必然循环诸道生死长缚。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此结归也三细六麤总摄一切染法皆因根本无明不了真如而起问染法多种差別不同如何根本唯一无明答染法虽多皆是无明之差別相故不异不觉也。


復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此双辨同异也要明真妄不即不离之旨故此辨之。


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故。


此辨同相也染净二法同以真如为性真如以此二法为相瓦器喻染净二法器以尘为性尘以器为相无漏者本始二觉无明者本末二不觉此二皆有业用显现而非实有故云幻以动真如门作生灭门中染净二法更无別体故云性也真如亦以此二法为相净相可知其染相者下文云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即有染相。


是故修多罗中依於此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此释同相义也此有二义一依此同相门如上本末二不觉本来即真如故说一切众生自性涅槃不更灭度故净名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復更灭二依此同相门如上始本二觉即真如故诸佛菩提非修等也又前义约不觉即如故众生旧来入涅槃次约觉智即真故诸佛菩提无新得也疑云若众生已入涅槃更无新灭者即己同诸佛何故不能显报化等色身释云法性自体本无色相可见如何更现色等耶又疑云若以法性非是色相可见法故不现色者诸佛何故现报化等种种色耶释云彼见诸佛种种色等者並是随众生染幻心中变异显现属後异相门非是同相门中本觉不空以恒沙德中亦无此色故也问何以得知彼法体中无色相耶答云以本觉智非是可见之法故也。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此释异相义也以彼无明迷平等理是故其性自是差別故下文云如是无明自性差別故也诸无漏法顺平等性直论其性则无差別但随染法差別相故说无漏法有差別耳如下文中对业识等差別染法故说本觉恒沙性德又由对治彼染法差別故成始觉万德差別也如是染净皆是真如随缘显现似有而无体故通名幻也上所说同异之义即是真如生灭二门不相离义约生灭门即同而异约真如门即异而同苟得一心二门之旨即无惑於此。


已前释生灭心竟。


下释生灭因缘有二。


初明生灭因缘。


二重显所依缘体。


且初。


復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此下释生灭之因缘也黎耶心体不守自性是生灭因根本无明熏动心体是生灭缘此能生三细之因缘也又无明住地诸染根本是生灭因外妄境界动起识浪是生灭缘此能生六麤之因缘也然此两重但有三法谓真如唯因境界局缘无明则望真为缘望境为因诸识生灭相集而生故名众生而无別体唯依心体故言依心即是黎耶自相心也能依众生即是心意意识依心体起故云转转者起也。


此义云何。


此徵心作众生义云何。


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


此释所依心也黎耶者是上所说心即是生灭之因无明者於黎耶二义中此是不觉义即生灭之缘欲明依此因缘意意识转故故言以依等也上总中略指其因故但言依心此別释中具显因缘故说依心及无明也问上说依觉有不觉由此不觉力故动彼心体令起灭和合方有黎耶业相等识何故此中说依黎耶有无明乎答此有三释一由此黎耶有二种义故谓由无明动彼真心成此黎耶又即此黎耶还却与彼无明为依以不相离故二云依黎耶有二义谓觉不觉前別就本说故云依觉有不觉今就都位论故云依黎耶有无明也此即二义中不觉之义正在黎耶中故说依也三云此中正意唯取真心随缘之义此随缘义难名目故或就未起说依真如有无明或约成就起已说依黎耶有无明。


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此释意转也所依心体由无明熏举体而动即是业识也前依黎耶有无明即依似起迷今熏净心成黎耶即依迷起似此二义一时说有前後耳即彼心体转成能见是转识也即彼心体復成能现是现识也能取现识所现境界是为智识前以取境起诸麤念是相续识依此五义次第转成依止依止此义而生意识等故说为意摄论云意以能生依止为义。


此意復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此下释五意中业相也根本无明即所依缘也明心不自起起必由缘正明起相释成业义起动是业义故。


二者名为转识依於动心能见相故。


此释转识见相也依前业识之动转成能见之相转识有二若就无明所动转成能见者在本识中若其境界所动转成能见者在事识中此中转相约初义也。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於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後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此释现识当现相也依前转识之见起此能现之功故云现境界以其心体与无明合熏习力故现於种种无边境界故也非如六七识有时断灭故云常在前又为诸法本故明此识在诸法之先以是诸法所依故拣异末那识。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別染净法故。


此释六麤中智相也此即事识内细分谓不了前心所现境故起染净微细分別故云智识。


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復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此释六麤中相续相也此亦事识中细分以法执相应得长相续此约自体不断释相续义从住持下总辨前五意功能初住持业果是前三细功能属黎耶後念已未之境是後二功能属事识细分。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此结归一心也以一心随无明动作五种识故故说三界唯心转也此心随熏现似曰虚隐其虚体诈现实状曰伪虚伪之状虽有种种然穷其因缘唯心所作离彼现识则无境界反验六尘唯是一心。


下释疑广辨。


此义云何。


此疑现有尘境云何唯心。


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此释疑也以一切法皆是此心随熏而起更无异体故说唯心疑云何以此心作诸法耶释云由妄念熏故生起诸法疑云是法既无云何分別释云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又云若如是者即应见心故释云心不见心反明分別悉皆是妄又云如何心不见心释云无相可得斯则能所俱寂唯一心在经云诸幻灭尽觉心不动。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


此结相属心也无明根本也妄心业识也以一切境界由此而成即现识等也若无明未尽已还此识住持境界不息。


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此喻显属心也法属心者以无体故谓此境离心之外无体又即心故无体如像离镜之外无形镜内復无其体疑云既无其体何以宛然显现释云此並真心之上虚妄显现何处有体而可得耶又问何以得知心上显现答云以心生法生等故知也此中以无明力不觉心动乃至能现一切境界等故言心生种种法生此则心随熏动故云生也若无明灭境界随灭诸识分別皆灭无余故言心灭则种种法灭此则心源还净故云灭也问上说生灭过属无明此辨因缘如何结属心也答前以无明动彼静心令心生灭故此生灭功在无明今此因缘和合道理成辨诸法无性义显不住义彰故结和合属於心也。


上释意转。


下释意识转。


復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着转深。


此下释意识转也此生起识麤细虽殊同是一识更无別体故即指前第五识也但前就细分法执分別相应依止义门则说为意此中约其能起见爱麤惑相应从前起门说名为意识谓意之识故名意识今约凡夫显其麤也取着者以无对治追着妄境故云深也。


计我我所种种妄执。


此出其惑体正释取着之相也非但心外计境为尘亦復於身计我於尘计所妄执者显计我之相也或执即蕴或执离蕴如是众多故云种种。


随事攀缘分別六尘。


此明执所依也但缘於倒境之事不了正理故名随事等。


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復说名分別事识。


此制立其名也此论就一意识义分出五识故说意识分別六尘分离者依於六根別別取六尘故分別事识者又能分別去来内外种种事相故。


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此明识起所依也见谓见一切处住地即见道惑爱谓欲色有三爱即修道惑以此见修二惑熏於本识令生此分別事识上六麤中执取计名及起业相並相从入此意识中及後六染中执相应染亦入此摄。


上释生灭因缘已竟。


大乘起信论疏略卷上

 

 
大乘起信论疏略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起信论续疏 下一篇起信论直解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