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TOP

俱舍论颂疏(卷三十)
2014-05-11 09:56:1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08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53册  No.842


【某补作】


俱舍论颂疏

  
破我品


夫云披月现。执丧空明。若不摧邪。将何显正。此品来意。良有以焉。有滞相之宾迷方之子。法无主宰。横生我执。身见一起。诸惑随生。溺三有河。背八正路。其为过也。不亦悲哉。论主将登一子。情殷四心。伤而愍之。故制斯论。执我不同。总有三种。一犊子部。二数论宗。三胜论宗。破此三计。广如长论。


今唯释颂。不可具陈。略举总宗。以为发起。犊子部者。十八部中之一部也。佛在世时。有一外道。厥名犊子。今此部执。同斯外道。故以标名。此品破中。先破犊子。次破数论。後破胜论。良为此部。是佛弟子。见同外道。殊所不应。故先破之。今言破彼。先料其计。论云。然犊子部执。有补特伽罗。其体与五蕴。不一不异。解云。彼计真我。名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蕴刹那灭。於转无能。但由於我。能舍此蕴。能续余蕴。数取诸趣。故执实我无。名补特伽罗。计我与蕴。不一不异。非断非常。若言蕴一。蕴灭我灭。便成断见。若言蕴异。蕴灭我在。是则常见计。皆堕其边。故知此我。与五蕴法。不一不异。非断非常。论主破云。汝所执我。为实为假。若言是实。应与蕴异。有別性故。如色等实。与受等异。又有实体。必应有因。如五蕴实。从因生故。若计因生。是则无常。便违汝宗。我非无常。若有实体。不从因生。应是无为。同外道见。又汝计我非无为也。若非因生。又非无为。汝所执我。应成无用。若我是假。便因我说。无实我故。又彼部法。有五法藏。三世为三。无为为四。我为第五不可说藏。我在生死。不可说与三世。为一为异。若入涅槃。不可说与无为亦为一为异。故立此我。为不可说藏。破云。我与前四法藏。若不可说为异故。即不应说为第五法藏。我与前四。若不可说为一故。即不可说为非第五。非第五者。即是前四法藏。既第五非第五。俱不可说。但应建立前四法藏。上来理破。已下教证。论云。薄伽梵告梵志言。我说一切有。唯是十二处摄。若数取趣。非是处摄。无体理成。若是处摄。则不应言是不可说。又汝部诵契经亦言。诸所有眼。诸所有色。广说乃至苾蒭当知。如来齐此。施设一切。建立一切。有实体法。此中无有补特伽罗。如何可说彼有实体。频婆娑罗经亦说。此中无有我我所性。唯有一切众苦法体。将正已生。乃至广说。据上理教。都无我性。如何犊子横计执我耶。


从此论主引颂证破。於中有二。一正破。二流通。初有十七行颂是正破。後有三行是流通。初正破中。束成六分。一正显真空分。第二明佛遍知分。第三置答益物分。第四因相不测分。第五果生先後分。第六业报难知分。就正显真空分中。初是罗汉尼说。次是世尊说。今则是初。论云。有阿罗汉尼。名世罗(此云小山)为魔王说。

 
汝堕恶见趣  於空行聚中  妄执有有情   智者达非有


如即揽众分  假想立为车   世俗立有情  应知揽诸蕴


释曰。汝堕恶见趣者。标魔过也。汝此魔王。堕恶见趣。身见名恶。一障圣道。二为痴覆。三为惑因。称之为恶。趣向生死。为流转因。因之为趣。恶见即趣。名恶见趣。於空行聚中。妄执有有情者。正释恶见也。五蕴和合。名为行聚。都无作者。称之为空。执实有情。为恶见也。智者达非有者。显真空也。有情是假。圣道达非有。既除我执。故显真空。如即揽众分至揽诸蕴者。举喻释成。初则喻显。後则法合。揽轮辋等以成其车。车即是假。揽五蕴法。以成有情。情何得实。


其次世尊。於杂阿笈摩中为婆罗门婆抱梨说(婆抱梨此云枣。父母怜子。目此枣名也)。

 
婆抱梨谛听  能解诸结法  谓依心故染   亦依心故净


我实无我性  颠倒故执有   无有情无我  唯有有因法


谓十二有支   所摄蕴处界  审思此一切  无补特伽罗


既观内是空  观外空亦尔  能修知观者   亦都不可得


释曰。婆抱梨谛听。能解诸结法者。劝听法也。结谓结缚。解结妙法。汝善听之。谓依心故染。亦依心故净者。标所说法也。心染即染。心净便净。汝依净心结能解矣。我实无我性。颠倒故执有者。释前依心染也。都无实我。横计作者。倒想起其心成染焉。无有情无我。唯有有因法者。据依心净也。果由因起。名有因法。但由因力。果遂得生。果由因生。实无作者。故无我见也。因果和合。假名为人。故元有情也。达有因法。情我见灭。心便净矣。谓十二有支。至亦都不可得者。释前有因法也。十二有支。薀处界三。此一切法。唯有因果。无数取趣。但有情身。无数取趣。即是内空。外非情法。亦復法空。修此空观。亦不可得。详此经颂。是佛世尊。於小乘经。密谈大教。真空之理。於斯尽矣。犊子部难。若无实我。是则世尊非一切智。要因真我。非刹那灭。方顿遍知。以心心所刹那刹那异生灭故。故心心所。非顿遍知。论主答云。但约相续。有堪能故。知一切法名一切智。非由一念能顿遍知。


从此已下举颂以答。即是第二明佛通知分。於中有二。一举颂正明。第二引颂证成。今则是初。颂曰。

 
由相续有能  如火食一切


如是一切智   非由顿遍知


释曰。火食一切。岂一念火。能烧一切。但约相续。说烧一切。佛智亦尔。但据相续。名一切智。


从此第二引证。犊子部问。如何得知。约相续说。知一切法非我遍知。论主答云。说佛世尊有三世故。犊子部问。於何处说。


从此论主引颂成证。如有颂曰。

 
若过去诸佛  若未来诸佛


及现在诸佛   皆灭众生忧


释曰。此颂既说有三世佛。故约佛智。於相续位。知一切法。不由於我。能顿遍知。以佛世尊三世摄故。彼此计我体是佛世尊。復说我体非三世摄。此颂既说佛在三世。故汝计我非是世尊。我既非佛。明知遍知不由於我。名顿遍知。理必应尔。


俱舍颂疏 论本第二十九

俱舍颂疏 论本第三十


从此第三置答益物分。先难後答。犊子部难。若补特伽罗。即诸薀者。世尊何不记命者即身。论主答云。观能问者阿世耶故(阿世耶此云意乐)。谓由问者执一实我。名为命者。依此问佛。命者与身。为一为异。故佛答。以我无体。一异不成。如不可答龟毛硬輭。本无龟毛。答何硬輭。命者本无。答何一异。观问者意。故佛不答。古昔诸师。已解此诘。昔有大德。名曰龙军。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于时一毕隣陀王。至大德所。作如是说。我今来意。欲请所疑。然诸沙门。性好多语。尊能直答。我当请问。大德受请。王即问言。命者与身。为一为异。大德答言。此不应记。王言。岂不先有要耶。今何异言。不答所问。大德质曰。我欲问疑。然诸国王。性好多语。王能直答。我当发问。王便受教。大德问言。大王宫中。诸庵罗树。所生果味。为醋为甘。王言。宫中本无此树。大德復责。先无要耶。今何异言。不答所问。王言。宫中此树既无。容可答言果味甘醋。大德诲曰。命者亦无。如何可言与身一异。又犊子问。佛何不说命者都无。答亦观问者阿世耶故。问者谓薀曰果相续。名为命者。依此发问。世尊答。命者都无。彼堕邪见。谓无因果。故佛不说。又问。佛何不说假名命者。答观彼问者。未能得了缘起理故。非受真空正法器故。故不为说假有命者。理必应尔。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有姓筏蹉(此云犊子)。出家外道。来至我所。作是问言。我於世间。为有我非有我。佛不为记。所以者何。若记为有。违法真理。实无我故。若记为无。增彼愚惑。彼便谓我先有今无。对有我愚。此无我愚。为过更甚。若执有我。则堕常边。若执无我。便堕断边。执我是常。为我修福。执我断灭。便谓身无。更何修福。此二轻重。如经说言。宁起我见。如須弥山。不起断见。如芥子许。上来依论。略此问答。


从此举颂。正明置答益物分。於中有二。一经部师中。鸠魔逻多颂。第二论主颂。颂则是初。颂曰。

 
观为见所伤  及坏诸善业  故佛说正法   如牝虎衔子


执真我为有  即为见牙伤   拨俗我为无  便坏善业果


释曰。观为见所伤者。标不说有我也。及坏诸善业者。标不说我无也。故佛说正法。如牝虎[衔-金+缶]子者。举喻释成也。如虎衔子。太急则伤。太缓则堕。执真我为有。则为见牙伤者。释初句也。执我之见。犹如其牙。必伤於人。合前太急喻也。拨俗我为无。便坏善业子者。释第二句也。因果相续。世为假我。拨此为无。便坏善业。如子生胜果故。合前大缓喻也。


从此第二復说颂言。

 
由实命者无  佛不言一异  恐拨无假我   亦不说都无


谓薀相续中  有业果命者   若说无命者  彼拨此为无


不说诸薀中   有假名命者  由观发问者  无力解真空


如是观筏蹉  意乐差別故  彼问有无我   佛不答有无


释曰。由实命者无。佛不言一异者。释置记所以也。恐拨无假我。亦不说都无者。标不说无实命者所以也。谓薀相续中。至彼拨此为无者。释前标也。谓薀相续由业引果。於此业果假立命者。若闻佛说无实命者问者不解。便拨假命。亦以为无。便堕断见。故佛不说。不说诸薀中。至无力解真空者。明不说假命所以也。假名命者。真空之理。发问者愚。非受法器。故佛不说。如是观筏蹉。至佛不答有无者。结成置记也。筏蹉意乐。我有是常。我无谓断。佛观此意。故不为答。说有违理。说无断善。置记之答。於斯尽焉。


次破数论。教论难言。决定有我。事用必待事用者故。谓如识等能了等用。必待有我。以为所依。识等方能有了等用。能了之者。即是我也。如天授行。必待天授。天授是我。行即事用。故知事用。必待於我。论主释通云。天授能行。无別行者。即此天授。运之动转。从此至彼。相续生时。说名为行。离天授外。无別有行。然此行时。前念为因。引发後果。因是行者。无別我也。如天授能行。识能了亦尔。如天授身。能为识因。世间亦谓。天授能了。然诸圣者。为顺世间。亦说天授是能了者。又解。或识於境。相续生时。前识为因。引後识起。说前因识。名能了者。亦无有失。世间於因。说作者故。如说锺皷名为能鸣。声是所鸣。非锺皷也。云谓锺皷能生於声。即说锺皷。名为能鸣。亦是於因说作者故。故知识因。名能了者。离识之外。无別有我名能了者也。又解。或如灯能行。识能了亦尔。灯焰相续。说名灯行。无別行也。即识於境。相续生时。说名能了。离识之外。无能了者也。数论又难。若後识生。从识非我。何缘後识。不恒似前。及三性心。不定生耶。若有实我。此即无妨。谓我自在。能令於识不恒相似及不定生。理无妨矣。论主通云。识由异相。令後异前。谓诸有为。自性法尔。微细相续。由异相力。後必异前。非由我也。若不尔者。应无出定以入定时。相续相似。既有出定。故知後念必异前也。又诸心生。必有定次。更无杂乱。如二十心中相生者也。亦有少分行相等心。方能相生。种性別故。如女心无间起庄严身心。或起染污心。或起夫心或子心。此心起时。必熏成种。後从此诸相续。转变差別。还生女心。如是女心。後能生起。严污心等。异严污等。即不能生。故知女心生严污等。若是男心。即不能生严污心等。种性別故。女心无间。虽皆容起严污等心。就严污等。若先数起。於数起中。若明了者。就明了中。若近起者。女心无间。便先引起。由如是心修力强故。数论又难。若有修力最强盛者。宁不恒时生於自果。论主答云。由此心有住异相故。故不恒时生於自果。此住异相。於別修心相续生中。最随顺故。


从此论主推让世尊。即当第四因相不测分。论云。诸心品类。次第相生。因缘方隅。我已略说。委悉了达。唯在世尊。一切法中。智自在故。故有颂言。

 
於一孔雀轮  一切种因相


非余智境界   唯一切智知


释曰。孔雀轮有青黄等。一切別。此一切种。由何因感。如是因相。非余境界。唯佛能知。色差別因。尚为难了。况心心所。诸无色法。因缘差別。岂易了知。


从此第五业生先後分。先难後明。次破胜论。胜论难云。若实无我。业已灭坏。云何復能生未来果。论主答云。不从坏业未来果生。业虽已坏。种子仍在。但从业种。相续转变。差別功能。生未来果。犹世间果从种生然果不从已坏种起。亦非从种无间即生。但从种子。相续转变。差別功能。果方得生。谓种生牙。牙生於茎。茎生於叶。叶生於花。花为最後。方引果生。胜论又难。若尔何言从种生果。论主答云。刻实果唯花功能。由先种子。展转为因。引起花中生果功能。约展转因。说种生果。故此花中。生果功能。由先种子展转引故。所生果相。而似种也。今业生果。亦如外种。由业为先熏成种子。相续转变。差別果生。胜论问云。何名相续转变差別。论主答云。由业为先。於色心中。熏成种子。即此种子。中无间断。名为相续。即此相续。後後刹那。异前前生。故名转变。即此转变。有胜功能。最後生果。胜余转变。故名差別。因此问答。便明先果。即当第五分也如命终时。於识心中。虽带众多。感当来果。所有种子。然此业种。略有三种。能先引果。一者极重。譬如负债强者先牵。二者近作。如临终时。逢善恶友。所起善恶。便先引果。三者数作。谓一生来。其数作业。能先引果。故经部师有此颂曰。

 
业极重近起  数习先所作


前前前後熟   轮转於生死


释曰。一业极重。前感异熟。二业近起。前感异熟。三业数作。前感异熟。若业轻等。便感後熟。由此业力。轮转生死。


从此第六业报难知分。此是论主。推让世尊。业所熏种。相续转变。至彼彼位。彼彼果生。唯佛证知。非余境界。故经部师有是颂曰。

 
此业此薰习  至此时与果


一切种定理   离佛无能知


释曰。业起人时。必熏成种。此业此种。至於此时。能与其果。此种定理。唯佛能知。已上六分。正宗已讫。


从此流通。於中有三。一赞道劝舍。二赞道不覩。三略显劝学。今则是初。颂曰。

 
已善说此净因道  谓佛至言真法性
 

应舍闇盲诸外执  恶见所为求慧眼


释曰。已善说此净因道者。标赞道也。涅槃名净。此无我道。能证涅槃。名净因道。我执已破。无我理成。名为善说。谓佛至言真法性者。释前标也。无我之教。是佛至言。无我之理。是真法性。教之与理。俱涅槃因。净因道矣。应舍闇盲诸外执。恶见所为求慧眼者。劝舍也外道执见。名为恶见。无智慧眼。称之闇盲。背还灭道。为流转因。舍亦佳矣。


从此第二赞道不覩。颂曰。

 
此涅槃宫一广道  千圣所游无我性
 

诸佛日言光所照  虽开昧眼不能覩


释曰。无我理性。趣涅槃宫。此一广道。为千圣游。无我正教。诸佛日言。其教破闇。犹如赫日。依教显理。名光所照。道之功也。外道恶眼。名昧眼。无我之日。安能覩乎。


从此第三略显劝学者。颂曰。

 
於此方隅已略说  为开智者慧毒门
 

庶各随己力堪能  遍悟所知成胜业


释曰。无我方隅。我已略说。为开智者慧毒之门如身少破。安少毒药。斯須毒气遍身中。此论亦然。开少慧门。诸有智人。能深悟入。名慧毒门。此慧毒门。普劝人修。庶各随己力。三乘力能。遍悟所知。必成胜果。其功既尔。安不习哉。


俱舍颂疏 论本第三十(终)

 

 
俱舍论颂疏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俱舍论颂疏记 下一篇顺正理论述文记(仅存卷九及卷十八)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