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戒律宗

TOP

毗尼日用切要
2014-08-05 14:01:42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72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60册  No.1115


【清 读体汇集】


毗尼日用切要


宝华山弘戒比丘 读体 彚集


早觉


(经律通制。出家弟子。初夜。後夜。精勤佛道勿贪睡眠。懒惰放逸。故惺觉时。当诵此偈)。

 
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  一切智觉  周顾十方

 

鸣钟


(凡晨昏鸣钟时。诣钟前。至诚合掌。诵此偈已。手方鸣钟。口或诵诸佛德号。或诵大乘经名。或诵秘呪。令一切有情。闻声离苦。咸得解脱)。

 
愿此钟声超法界  铁围幽闇悉皆闻
 

闻尘清净证圆通  一切众生成正觉

 

闻钟


(晨昏於行住坐卧间。一闻钟声时。即诵此偈呪)。

 
闻钟声  烦恼轻  智慧长  菩提生
 

离地狱  出火坑  愿成佛  度众生


唵。伽罗帝耶莎诃(三徧)


(古德云)。

 
(闻钟卧不起  护法善神瞋  现前减福慧   後世堕蛇身)


(其懒修禅诵者报感。广在经律中。兹不繁引)。

 

着衣


(凡着换衣时。随其次数。一一皆诵此偈。非谓寅旦一着一诵而已)。

 
若着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
 

着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捡束善根  不令散失

 

下单


(鸣指三下。默念此偈呪)。

 
从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众生自回护
 

若於足下丧其形  愿汝即时生净土


唵。逸帝律尼莎诃(三徧)

 

行步不伤虫

 
若举於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唵。地利日利莎诃(三徧)

 

出堂

 
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登厕


(欲大小便即当行。莫待内逼仓卒。须脱换鞋脚。不可净鞋入厕。至当三弹指。有二义。一使内人知。不得迫促内人使出。二恐噉秽之鬼。令他避之。上槽复当三弹指。默念此偈呪)。

 
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瞋痴  蠲除罪法


唵。很鲁陀耶莎诃

 

洗净


(大便毕。临水即念此偈呪)。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唵。室利婆醯莎诃(三徧)

 

去秽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唵。贺曩密栗帝莎诃(三徧。用左手後二指洗之)

 

洗手

 
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


唵。主迦罗耶莎诃(三徧)


(若但小便时。唯用水洗手一次即净。若是大便去秽後洗手。或用灰泥皂角。如法洗之△溪堂杂录云。元佑中。有蜀僧智超法师。尝诵华严经。已三十年。偶见一童子。风貌清爽。举手高揖。超曰何来。曰五台来。超曰何远至此。曰有少事欲相导故。超曰愿闻。曰吾师诵经故可嘉矣。但失在登厕洗净时。秽水淋其手背。而未尝用灰泥洗之。所用灰泥。律制七度。今但二三。缘此触尚有。礼佛诵经悉皆得罪。言讫不见。超慙而改过。识者或曰。此必文殊化现。有警於超也。故知洗手必须依法。因果经云。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

 

净面

 
以水洗面  当愿众生  得净法门  永无垢染


唵。[口*蓝]莎诃(默持二十一徧)

 

饮水

 
佛观一鉢水  八万四千虫  若不持此呪   如食众生肉


唵。嚩悉波罗摩尼莎诃(三徧)

 

五衣


(梵语安陀会。此云作务衣。五条。一长一短。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徃还。当着此衣。诵此偈呪。戒坛经云。五条表断贪。净身业也)。

 
善哉解脱服  无上福田衣  我今顶戴受   世世不舍离


唵。悉陀耶莎诃(三徧)

 

七衣


(梵语郁多罗僧。此云入众衣。七条。二长一短。凡赴斋。听讲。持诵。坐禅。礼佛。礼塔。礼和尚上座。僧和集时。当着此衣。诵此偈呪。七衣表断瞋。净口业也)。

 
善哉解脱服  无上福田衣  我今顶戴受   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莎诃(三徧)

 

大衣


(梵语僧伽黎。此云杂碎衣。有上中下九品衣。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皆二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皆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皆四长一短。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故。凡入王宫。陞座说法。入里乞食。降伏外道。当着此衣。诵此偈呪。表断痴。净意乐也)。

 
善哉解脱服  无上福田衣  奉持如来命   广度诸众生


唵。摩诃婆波。吒悉帝莎诃(三徧)


(葢此三衣而称福田者。增辉记云。田畦贮水。生长嘉苗。以养形命。法衣之田。润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养法身慧命。藏义经云。袈裟有十种利益。一者菩提上首。二者众处人天。三者父母反拜。四者师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又悲华经云。佛於宝藏佛前发愿。愿我成佛时。袈裟有五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於其念中。敬心尊重。必得三乘授记。二。天龙鬼等。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寻生慈心。五。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大论云。释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发染衣是其相。四分律中。佛告诸比丘。随所住处。常与三衣俱。譬如鸟之两翼。恒与身俱。汝等舍本族姓。以信出家。应当如是。所到之处。法衣随身。不应离宿。僧只律中。佛言。比丘三衣一鉢。须常随身。违者出界结罪。当敬三衣如塔想。十诵律中。佛言。护三衣如自皮。护鉢如眼目。所行之处。与衣鉢俱。无所顾恋。犹如飞鸟。若不持三衣。入聚落俗人处。犯罪。五分律。三衣谨护。如身薄皮。常须随身如鸟之羽。飞走相随。大乘梵网菩萨戒中。佛言。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牀。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违者结罪。盖三衣一鉢。乃佛佛亲持。祖祖授受。七众同遵。两乘共制。若云出家佛弟子。衣鉢可离。东西两土。轨则不同者。请阅三藏。何经何律何论许开。当知佛言可信。凡语无凭。有智慧者。勿染邪风。须坚信力尔)。

 

卧具


(梵语尼师坛。此云坐具。亦名随坐衣。亦名衬足衣。长佛二搩手半。广佛二搩手。僧只律云。如来一搩手。二尺四寸。此约小尺。若准大尺。可二尺计。不得作三衣。不得净施及取薪草盛物杂用。唯得敷坐。若道行至坐处取坐之。十诵律云。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不应受单尼师坛。律中本制缘起。为身为衣。为卧具故。事钞云。为身者。恐坐地有所损故。次为衣者。恐无藉。三衣易坏故。为卧具者。恐身不净。污僧牀榻故律云。新尼师坛。故者缘四边以乱其色。若作应安缘。五分律云。裁作三分。长头余一。分帖四角。不帖则已。根本律并寄归传中。不听礼拜用以敷展。西域五天竺罕其见闻。此方礼拜展用。不知传起何时。如遵圣制。不用为正。若论为衣。展礼无妨。详明於斯。学者随便)。

 
卧具尼师坛  长养心苗性  展开登圣地   奉持如来命


唵。檀波檀波莎诃(三徧)

 

登道场

 
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


唵。阿密栗帝吽癹吒(三徧)

 

赞佛

 
法王无上尊  三界无伦匹  天人之导师   四生之慈父


我今暂皈依  能灭三只业   称扬若赞叹  亿劫莫能尽

 

礼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普礼真言


唵。嚩日罗斛


(三赞。三礼。须精诚作观。五体投地。教列七种礼。不可不知。一。我慢礼。谓依位次。以无恭敬。心驰外境。五轮不具。如碓上下。二。唱和礼谓麤正威仪。心无静想。见人则身轻急礼。人去则身堕心疲。盖心散而口唱也。三。身心恭敬礼。谓闻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无厌怠。四。发智清净礼。谓达佛境界。随心现量。礼一佛则礼一切佛。礼一拜则礼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五。徧入法界礼。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佛我平等。今礼一佛。即徧礼法界诸佛。六。正观礼。谓礼自佛。不缘他佛。何以故。一切众生。各有佛性。平等正觉。七。实相平等礼。谓前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礼用不二。故文殊云。能礼所礼性空寂。前三约事。後四就理。大方广宝箧经中。智灯声闻问文殊言。云何礼佛。文殊言。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比丘不得通肩着袈裟礼佛。死堕铁甲地狱。除坐禅受食。通肩不犯。比丘不得披禅衣礼佛。诵经。经行。及礼尊宿。塔殿前行。死变团鱼龟鼋之类。及不得覆头。须露顶。违者结罪。唯除病时。大寒时。凡正信出家受戒者。切须慎之)。

 

供净瓶


(梵语军持。此云瓶。寄归传云。军持有二种。一磁瓦者是净用。二铜铁者是触用。今所明者乃净瓶也。比丘每日清旦。诵经呪毕。用净瓶盛净水。供於佛菩萨像前。欲须瓶盛水时。当观想佛菩萨尊容。具仪作礼起已。取瓶默持此偈呪)。

 
手执净瓶  当愿众生  内外无垢  悉令光洁


唵。势伽噜迦叱。[羊*含]叱莎诃(三徧)

 

荡净瓶真言


(既礼佛起。持空瓶至净水所。左手撩衣。右手持瓶。徐徐先取水荡三次。每次诵此呪七徧。其荡瓶水。莫仍注净水中。须弃於外)。


唵。[口*蓝]莎诃(二十一徧)

 

灌水真言


(既已荡净无尘。满灌净水。默持此呪)。


唵。嚩悉鉢罗摩尼莎诃(三徧)


(到佛前胡跪。左手持瓶。右手作普供养印。念大悲呪七徧。礼拜而退。下晚出水。结印同前。先念大悲呪七徧。心经徃生呪各七徧。出外散水於净地。手作甘露印法。口默念甘露真言)。


曩谟苏噜婆耶。怛他誐多耶。怛侄他。唵。苏噜苏噜。鉢罗苏噜。鉢罗苏噜。娑婆诃(三徧)


(念时观想瓶为如意瓶。流出种种饮食。先诸天。次鬼神。後饿鬼。畜生。各获饱满。又想瓶。出楼阁。宫殿。珍宝。璎珞。伞葢。香花。衣服。无不具足。然後说十二因缘法。授彼三皈。令闻法受皈。得法喜三昧。礼拜而去)。

 

受食


(比丘受食。跏趺而座。展食巾於膝上。恐饭汤菜羮堕於袈裟。请鉢时。默念此偈)。

 
若见空鉢  当愿众生  究竟清净  空无烦恼


(梵语鉢多罗。此云应量器。律中不听比丘畜用杂宝铜鑞木石等鉢。大要有二。一泥。二铁也。僧祗律云。鉢是出家人器。少欲知足。非俗人所宜。十诵律云。鉢是诸佛标志。不得恶用及洗手。敬之如目。五分律云。佛自作鉢坯。以为後式。又发轸钞云。应法之器也。谓体。色。量。三者。皆悉与法相应。体有二。泥及铁也。色者。用麻子杏仁捣碎。涂其内外。竹烟熏治。熏作鸠鴒项色。孔雀色。所熏者为何。夏天盛物不锼。不染垢腻。有此功用。故当熏治。量者。分上中下。若准唐斗。上鉢一斗。中鉢七升半。下鉢五升。故名应量器。达观大师云。鉢之为器。翼三宝。备六德。何以明其翼三宝。盖微此则僧无所资。僧无所资。则慧命断。慧命断。则佛种灭矣。彼其能清。能容。能俭。能广。能尊。能古。则六德之谓也。古由佛授。尊由天献。广则普利一切。俭则过中不食。容则施受精麤而福利平等。清则举世不忍以荤投之。如是故吾曹敢不宝重哉。盛饭时。默念此偈)。

 
若见满鉢  当愿众生  具足盛满  一切善法


(念供养时。以右手倚鉢扶缘相。障其触气。左手持鉢齐眉。将鉢匙外向。供文照当念毕。放鉢卓上。出生。用匙取饭七粒。麪不过一寸。以左手大拇指捻无名指作甘露印。默念偈云)。

 

出生


(一向传云。早食念法力不思议。午斋念大鹏金翅鸟。以理推之。毋论早食。小食。午斋。凡念供养出生者。必须二偈并持。堪合本旨。否则恐落偏见。堕於非法耶)。

 
法力不思议  慈悲无障碍  七粒徧十方   普施周沙界


(将匙中饭给与侍者送去。匙朝里向。默念呪云)。


唵。度利益莎诃(念呪三徧。弹指三下)

 
大鹏金翅鸟  旷野鬼神众  罗刹鬼子母   甘露悉充满


唵。穆帝莎诃(念呪三徧。弹指三下)


(今时每见以指印表喻须弥山。将食周绕数次。或复绕竟。翻转手印。种种做作。核考经律。不出典章。全失威仪。若论理。唯左手结印。右手出食。口中默诵偈呪。是其正也。按南海寄归云。西域僧众。赴供受食处。上设一圣僧座。边旁设一小桌。安一盆器。供鬼子母。凡行食时。先供圣僧。次供现前大众。後供鬼子母食。无有各各出生之制。今顺东土古仪。虽各各出生。但不可种种做作也)。

 

侍者送食

 
汝等鬼神众  我今施汝供  此食徧十方   一切鬼神共


唵。穆力陵莎诃(三徧。侍者送食回。维那唱僧跋云)


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罄声。各正念。


(律中。佛制众僧受食。唱僧跋者。因外道请佛及僧。密下毒药於食中。佛令诸比丘一齐唱云。三跋罗伽多。所有毒药。皆变为上妙美味。众食安乐。免其毒害。言僧跋者。僧。即受食之僧众。跋。即所唱之秘呪也。梵语三跋罗伽多。此云等供。谓众僧食皆平等故。又云善至。谓供具善成。食时复至故。今此方唱五观。令众一心受食。而为僧跋者。一则无有外道毒害故。二则令人惭愧受食故。是以虽非正制。东夏通行)。

 
执持应器  当愿众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唵。枳哩枳哩。嚩日罗吽癹吒(三徧。捧鉢当胷受食。三匙有节)


(初匙)愿断一切恶(二匙)。愿修一切善(三匙)。誓度一切众生(如是行者。承此呪愿力。胜河沙七宝。百味饮食。供养诸佛菩萨贤圣僧也○五观无违)。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一。计功多少。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煑。及成。功用甚多。量彼来处。僧只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财所堕。则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明了论疏云。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於上味食起贪。下味食起嗔。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谓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以食为医药。用资其身。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一大不调。则生百一种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道业何成。增一阿含经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结斋先念准提呪。次念此偈云。

 
所谓布施者  必获其利益  若为乐故施   後必得安乐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洗鉢
 

以此洗鉢水  如天甘露味  施与诸鬼神   悉皆获饱满


唵。摩休罗悉莎诃(三徧)

 

展鉢

 
如来应量器  我今得敷展  愿共一切众   等三轮空寂


唵。斯麻摩尼莎诃(三徧)

 

受嚫
 

财法二施  等无差别  檀波罗蜜  具足圆满

 

取杨枝


(律中名曰齿木。杨有四种。皆可梳齿也。一白杨。叶圆。二青扬。叶长。三赤杨。霜降叶赤。四黄杨。本性坚致难长。今咸以柳条当杨枝。柳条垂下。乃小杨也。若无柳处。将何梳齿。须知一切木。皆可梳齿。皆名齿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独谓柳木一种)。

 
手执杨枝  当愿众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净


唵。萨吧嚩述答。萨哩吧。答哩嘛。萨吧嚩述怛[口*夯]。唵。[口*蓝]莎诃(後净法界呪。二十一徧)

 

嚼杨枝

 
嚼杨枝时  当愿众生  其心调净  噬诸烦恼


唵。阿暮伽。弥摩隶。尔嚩迦罗。僧输駄你。鉢头摩。俱摩罗。尔嚩僧输駄耶。陀罗陀罗。素弥麽[口*((禾*ㄉ)/牛)]莎嚩诃(三徧)


(凡嚼杨枝时。须令涎尽。然後以水潄之。不得含水同梳。其嚼杨枝。有五种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癊。若用残者。当弃屏处。不得掷大众行坐之所)。

 

潄口

 
潄口连心净  吻水百花香  三业恒清净   同佛往西方


唵憨。唵罕莎诃(三徧)

 

出锡杖


(梵语隙弃罗。此云锡杖。乃三世诸佛所持。以彰智行功德。净除烦恼业障。比丘每日早食竟。齿木已。须礼佛出杖。若有白衣及沙弥。令彼授与。若无。礼佛三拜起已。自取持出。向东拭尘。如法作观。其观行威仪。广详锡杖经中手取杖时。默诵此偈呪)。

 
执持锡杖  当愿众生  设大施会  示如实道


唵。那[口*栗]噆。那[口*栗]噆。那[口*栗]吒鉢底。那[口*栗]帝。娜夜鉢儜吽癹吒(三徧)

 

敷单坐禅

 
若敷牀座  当愿众生  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提座  心无所着


唵。嚩则罗。阿尼鉢罗尼。邑多耶莎诃(三徧)

 

睡眠


(临睡合掌面西。观想念佛十声。或百千声。或万声已。即诵偈云)。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

 

a 阿


(观想阿字轮。一气持二十一徧。然後卧。卧须右胁。名吉祥睡。不得仰卧。覆卧。及左胁卧。不得脱里衣小衣卧。当须忆念本参)。

 

取水


(梵语鉢里萨罗伐拏。此云滤水罗。律中。诸比丘闻佛制戒已。不知作滤水囊。佛听如杓形。若三角。若作宏墎。若作滤瓶。若患虫出。听安沙在囊中。不应弃陆地。还安着水中。会正记云。若作囊。须用细熟绢为上。若无细绢。细绵布亦可。僧祗律云。看水时。不应以天眼看。亦不得使闇眼人看。乃至能见掌中细文者得看。不得太速。不得太久。当如大象一。回顷。若水中极微细者。不得就用洗手面及大小行缁门警训云。滤囊乃行慈之具。济物之缘。大行由是而生。至道因兹而克。凡取水时。诵此诸佛德名偈呪。功德无涯。可谓真持戒者)。

 
若见流水  当愿众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南无欢喜庄严王佛


.南无宝髻如来


.南无无量胜王佛


唵。嚩悉波罗摩尼莎婆诃(三徧)

 
若见大河  当愿众生  得预法流  入佛智海
 

若见桥道  当愿众生  广度一切  犹如桥梁

 

浴佛

 
我今灌浴诸如来  净智庄严功德聚

 
五浊众生令离垢  同证如来净法身

 

赞佛

 
赞佛相好  当愿众生  成就佛身  证无相法


唵。牟尼牟尼。三牟尼萨嚩贺

 

绕塔


(僧只中。礼佛不得如瘂羊。又礼佛塔。应当右旋。如日月星绕须弥山。不得左旋。旋绕有五事。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踏虫。三不得左右视。四不得睡地。五不与人语。又得五福。一後世得端正好色。二得好音声。三得生天上。四生王侯。五得泥洹道)。

 
右绕於塔  当愿众生  所行无逆  成一切智


南无三满多。没駄喃。唵。杜波杜波娑婆诃(三徧)

 

看病


(律制具五德者。方听看病。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应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涕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死。五能为病者说法。己身於善法增益。虽不久看病苦。但一见时。即诵此偈呪。以八福田中。看病是第一福田)。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


唵。室哩多。室哩多。军吒利莎嚩贺(三徧)

 

剃发


(文殊菩萨所集剃发日。初四。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十九。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九。默念此偈呪)。

 
剃除须发  当愿众生  远离烦恼  究竟寂灭


唵。悉殿都。漫多罗。跋陀耶。娑婆诃(三徧)

 

沐浴


(律制比丘。半月一浴。不得过。除病时。热时。作时。风时。雨时。道行时。不论。又则沐浴。当择其日。所忌者六斋日。斯日诸天下界。察人善恶。宜修善作好事。所谓六斋日者。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凡入浴。当将净衣挂净竿上。触衣挂触竿上。不得浴堂小遗。不得共人语笑。不得洗僻处。凡有疮癣。宜在後浴。或有可畏疮。犹宜回避。免刺人眼。默念此偈呪)。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唵。跋折罗恼迦吒莎诃(三徧)

 

洗足

 
若洗足时  当愿众生  具神足力  所行无碍


唵。[口*蓝]莎诃(三徧)

 

沙弥十戒相


(沙弥有二种。一形同沙弥。二法同沙弥。若但剃度。未沾戒品。名曰形同沙弥。若受十支净戒。名曰法同沙弥。法同中又分三种。自七岁至十三岁。号驱乌沙弥。十四至十九。号应法沙弥。二十已上。号名字沙弥)。


.一曰不杀生


.二曰不盗


.三曰不婬


.四曰不妄语


.五曰不饮酒


.六曰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


.七曰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


.八曰不坐高广大牀


.九曰不非时食


.十曰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沙弥应具五德应知十数


福田经云。沙弥应知五德。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割爱辞亲。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身命。尊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僧只律云。应为沙弥说十数。一者一切众生皆依饮食。二者名色。三者知三受。四者四谛。五者五阴。六者六入。七者七觉意。八者八正道。九者九众生居。十者十一切入。

 

沙弥尼十戒相


(同上不重列)。

 

式叉摩那戒相


(梵语式义摩那尼。此云学戒女。佛听十岁曾嫁。及十八童女。与二岁学戒以净身。与六法以净心。於尼僧中。集众白四羯磨。与满十二及满二十。方受具戒。若学年未满。六法不净。不与受比丘尼具足戒)。


.一曰不婬


.二曰不盗


.三曰不杀


.四曰不妄语


.五曰不非时食


.六曰不饮酒


(律制式义摩那。沙弥。沙弥尼。此下三众。应持上下二衣。一当郁多罗僧。乃是缦衣。非割截田相衣也。所持鉢盂是铜器。非应量鉢多罗也。今本山。凡是十八岁已下至七岁。欲受沙弥戒者。如律令造二顶缦衣行持。若是年满二十。来乞受具足戒者。其所办三衣。皆是割截田相。及应量鉢器。虽无缦衣。亦方便许受沙弥十戒。着用行持。一则受具不远。莫过以沙弥戒。为比丘戒之基本故。二则衣具难得。欲令求觅缦衣。反成戒障因缘故。今预明於此。使学律者知佛制故。非显异惑众故△又则旧本中。将比丘五篇戒相。开列沙弥戒相後。今削去不存。附两乘布萨正范後。佛制不听沙弥及白衣知五篇戒相。恐受具成遮。犯贼住之咎故)。

 

优婆塞戒相


.一曰不杀


.二曰不盗


.三曰不邪婬


.四曰不妄语


.五曰不饮酒


(此五戒。若不能全受者。或受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佛慈方便。一一随听。若是笃信智人。五戒全持。方为正受)。

 

八关斋法戒相


.一不杀


.二不盗


.三不婬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离华香璎珞。香油涂身


.七离高胜大牀。及作唱伎乐。故往观听


.八离非时食


(毗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亦名八关斋。成实论云。何故但说离八事。然此八事是门。由此八戒。离一切恶。是中前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之门。余三能起障道因缘故。以八法成就五乘。关者是闭塞诸恶也。此八戒但受一日一夜。或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或六斋日。其六斋日者。准前沐浴中所明。或诸佛菩萨诞日。或自己生日。皆可受持。论云。若受八戒。应一日一夜。莫使与终身戒相乱。此八戒。不论已受五戒。及受在家菩萨戒者。皆可受之。迩来剃发出家者。多有受持八戒。为师者亦云受与五八戒。而不精究律教。好为人师。自盲盲人。作办皆非。今本山。凡是出家者。但来乞受八戒。欲披五衣七衣者。槩不听允△又则在家优婆塞戒。优婆夷戒。佛制不许披割截福田衣。令着礼忏衣礼佛诵经。即缦衣也。盖在家二众。佛令自己随力供养三宝。不听受他人四事。既非众生福田。故不许着割截福田衣。又纵是受在家菩萨戒。令储畜三衣。鉢盂。锡杖。奉供佛前。遇有出家僧尼。缺其衣具者。及有年满欲受具者。乏其衣鉢。随乞施彼。更造奉供。不得不储畜。自身听着缦衣一顶。礼拜持诵。不听城邑聚落披着徃来。若入寺礼三宝。当囊盛随身。入寺中方着。所以在家听离衣。若恒披则犯制。出家不听离衣。若离则犯制。今本山。凡有在家信心男女二众。乞受五戒及菩萨戒者。令造缦衣礼敬三宝。不听披条相田衣△又菩萨戒相。此毗尼日用中不列。附布萨正范卷中)。


毗尼日用切要(终)

 

 
毗尼日用切要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毗尼日用录 下一篇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