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般若部 | 大乘宝积部 | 大乘大集部 | 大乘华严部 | 大乘涅盘部 |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 | 大乘单译经 | 大乘律 | 小乘单译经 | 小乘阿含部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 小乘律 | 大乘论 | 小乘论 | 宋元续入藏诸论 | 西土圣贤撰集 | 此土著述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新修大正藏 -> 释经论部

TOP

分别功德论 【五卷】(一)
2017-07-13 11:05:5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94次 评论:0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25册  No.1507


分别功德论 【五卷】


【失译附後汉录】


分别功德论卷第一


失译人名附後汉录


建初偈所说曰迦叶思惟正法本者,谓思惟经法言教甚多。何以知之?迦叶即以比较明其多少。较法从十驴始,云十驴力不如一凡骆驼力,十凡骆驼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不如一细脚象力,十细脚象不如一盗食象力,十盗食象不如一莲华象力,十莲华象不如一青莲华象力,十青莲华象不如一红莲华象力,十红莲华象不如一白莲华象力,十白莲华象不如一雪山象力,十雪山象不如一香象力。从驴至香象为一分,如是八万四千香象,以较皮表里,书经满如是数香象比载。阿难所闻所知事,粗可都较知大数;欲一一演其文字者,毕寿不能畅也。


思惟经法甚为浩大,云何当使流布天下,千载众生得蒙法泽耶?深思至理,谁能撰法?唯有阿难乃能集耳。迦叶即时鸣揵槌集众。于时寻有八万四千诸罗汉等承命来集,此等无漏皆是俱解脱人。所以召此诸贤圣者,以其尽能入灭尽定故也。诸有入灭尽定者,能使众生现世得福、济其苦厄。大千世界诸无着等其数难算,除诸三道,各各一倍。今但录利根俱解脱,能以灭尽定度脱众生,是故称为福田。何以明之?昔日天帝释福尽命终,时五瑞应至,心即恐惧欲求救护。正欲至佛所求救,念佛恩宽缓,惧不解命急。念舍利弗、目连等,亦恐不能济命。唯有大迦叶,以灭尽定力寻济危急,即往迦叶所。时迦叶适欲至贫家福度。谛念正欲现天身,惧恐不受我施。便於中路现作草屋,羸病在中。迦叶从乞,病人即申手施食。迦叶以鉢受之,变成甘露。还现天身於虚空中。迦叶曰:「何以妄语诳我耶?」天答曰:「不妄语,我至诚施。我是天帝,五瑞至命欲终,故来求愿。愿济我命。」迦叶即默然可之。天至佛所听法,须臾便睡,睡即觉。佛语天帝:「汝向已死。今已还活,不复命终。」还复本身。此即是迦叶灭尽定力之所感也。迦叶所以用灭尽定力最胜者,以迦叶本是辟支佛故也。夫辟支佛法,不说法教化,专以神足感动三昧变现。大迦叶虽复罗汉取证,本识犹存。向所录八万四千众,德能所感功齐迦叶。


难曰:迦叶以本是辟支佛,故称其胜。此等罗汉复是辟支佛耶?答曰:虽非辟支佛,遍习灭尽定,其力是同。以是故言,迦叶、众僧,众生福田也。


偈云尽得罗汉心解脱者,俱解脱也。


偈云已脱缚着处福田者,谓迦叶所集八万四千众皆得俱解脱,以灭尽定能使众生现世脱苦、後获涅盘,故曰处福田也。


偈云集四部者,略也。理应四部,表更有八部。人、天:刹帝利、婆罗门、长者、沙门;四天王、三十三天、魔王、梵王,是为八部。凡有十二部,言四部者,粗举其要耳。


诸法甚深者,谓十二因缘也。佛为阿难说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阿难云:「此之因缘有何深妙耶?」佛语阿难:「勿言不深妙。汝乃前世时亦言不深。昔有阿须轮王,身长八千由旬,上下唇相去千由旬。王有小儿。常爱此儿,抱在膝上。海深三百三十六万里,阿须轮立中正齐腹脐。儿见父谓海为浅,欲得入水。父语:『不可。海深没汝。』故欲得入,父即放之,没於海底,惶怖[口*强]嘅。父即申手还执出水,语曰:『语汝不可,而汝不信。今者何似?』尔时王者我身是。儿者汝是。昔日不信深,今故不信。汝但思无明缘行尚不能了,况了三十七品乎?」


如来所说四不可思议。何谓四?众生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不可思议。所以世界不可思议,昔满愿子与梵志共论。梵志自云:「我曾至池水上思惟,见有四种兵众来入莲华孔中。即自惊怪,不知我眼华、为实有是?向人说之,人皆不信。遂至佛所云所见如是。佛语:『此是实事,非为虚妄。阿须轮兴四种兵与诸天鬪,阿须轮不如,退入此莲华孔中自隐。』」此非思度所及,故曰世界不可思议。世界或云梵天所造、或云六天所造。梵志又云:「梵天谁造?」或云梵天有父、或云自造。言有父者,父即莲华也。有云莲华者何从出?曰忧陀延齐中出也。忧陀延从何出?曰从散嵯王出。又曰散嵯王出何姓?曰刹帝利种也。又曰梵天是婆罗门种,今言由刹帝利出?是何言欤?又曰劫烧时粗可得别。何以言之?曰劫烧时从地际已上,至十五天,荡然焦尽。如似可知。然复有十六已上三十三天在,此间虽烧,他世界在。以此言之,复不可知。是为世界不可思议。


何谓众生不可思议?或云劫烧後,水补火处,随岚吹造宫殿讫,下有地肥。光音天上诸天辈,游戏至地,渐甞地肥,遂便身重不能复还。食多化为女。转减至薄饼、粳米,失神足光明,还复为人。善行生天、恶行三涂,流转五道无有常准。正使欲穷尽一人根本所由,尚不能知,况复一切众生而可思度也。是为众生不可思议也。


何谓龙不可思议?凡兴云致雨者皆由於龙雨之,从龙眼耳鼻口出。为从身出耶?为从心出乎?依须弥山止有五种天亦能降雨。何以别龙雨、天雨?天雨者,细雾下者是;麁下是龙雨。何谓五种天?第一曲脚天、第二顶上天、第三放逸天、第四饶力天、第五四天王。阿须轮兴兵上天鬪时,先与曲脚天鬪。得胜,然後次至顶上,次至放逸及与四天王乃至三十三天。下四天欲鬪时,以雨却敌,更无兵仗。有二种雨:有欢喜雨、有瞋恚雨。和调降雨是欢喜也,雷雹霹雳是瞋恚也。阿须轮亦降雨,天亦下雨,龙亦降雨。各各致雨,理不可定。故曰龙雨不可思议。


佛不可思议者,昔时佛在静室,诸梵天如恒边沙来至佛所,欲知佛在何三昧,而不能知在何定中三昧。如是神足变现秘密之事,二乘所不能思议,岂况复凡庶。


阿难推先迦叶云:「耆年堪任为众演法。所以然者,尊长旧学多识世尊所委,为将来众生故,欲使正法久存於世,是以如来半坐相命。仁尊既是众僧上座,又复智慧包博,唯垂慈愍时宣法宝。」外国师云:迦叶所以不说法者,於四辩中无有辞辩。又云:本是辟支佛,但以神足现化,初不演法。迦叶答让,自云朽迈、情闇多忘。答曰:四谛真法岂可衰亡耶?喻如金刚不可亏损,生死四大乃有增减耳。萨婆多家又云:九种罗汉有退转者,以几事退?有四事:年在衰迈、疾病苦逼、好远行游、服药不顺。以此四事乃有误忘耳。真谛妙慧岂可忘乎?迦叶劝阿难曰:「汝今年在盛时,加复有闻智等智,总持强记。佛每说经常嘱累汝。以是故汝当宣布经法。」何以知阿难有等智?昔舍卫城东有尼拘类大树,荫五百乘车。城中有梵志,明於算术,於九十五种中最为第一。在此树下与阿难相遇,谓阿难曰:「人云:『瞿昙弟子智慧第一。颇有此不?』」答曰:「所知少耳。」曰:「少欲问一事。此树茎节枝叶凡有几枚?」阿难举头视树,便答之曰:「此树茎节枝叶各有若干。」即便舍去。梵志在後思惟:「此沙门必不知数,其於见答乃尔。今当试之。」即处处取叶六十枚,藏之土中。阿难乞食还,复问曰:「我向忘数,更与我说。」阿难举头视之再遍,答曰:「此树叶何以少耶?」又曰:「少几枚?」答曰:「少六十枚。」梵志即叉手谢曰:「未曾有也。」又问曰:「君是罗汉耶?」答曰:「非也。」「是阿那含、斯陀含耶?」曰:「非也。」「是须陀洹耶?」曰:「何以问耶?」又曰:「有师耶?」答曰:「有。真净王子出家得佛,即是我师。」心念曰:「此假师智,非己所知。」即随至佛所,求为沙门,即得罗汉。以是知阿难有等智。


阿难所以推先迦叶者,既是上座又是所尊。昔五百世常为其父,宿识尊仰凭仗情深也。迦叶所以殷懃於阿难者,以其曩积厚缘遗恩末嗣,加复闻等智强记於众为上。属集遗典八万莫先。二人相须,犹盲跛相赖也。互相为利。若二人卒遇千斤段金,正欲相并,力所不胜;正欲分割,不可加功。於是共议并势持归,遂得大用。可谓俱智,迦叶、阿难其喻如是。二人齐契,法宝长存。


时阿难说经无量,谁能备具为一聚?(经无量者,十二部经浩漫甚多,适时而说不论次绪,或说一事也)乃云十事。或说十事乃论二事,或说三事乃说十一事,上下不次不得为一聚。或有说者,如来说法,或说教诫、或说断结、或说生天人中。以是言之,复不得为一聚。阿难思惟,一便从一、二从二、三四五六乃至十,各令事类相着。或有说者理不可尔,按如佛语不可次比也。阿难复思惟:「经法浩大,当分作三聚。」阿难独生此念,首陀会天密告阿难曰:「正当作三分耳。」即如天所告,判作三分:一分契经;二分毘尼;三分阿毘昙。契经者佛所说法。或为诸天帝王、或为外道异学,随事分别,各得开解也。契者,犹线,连属议理使成行法,故曰契也。毘尼者,禁律也。为二部僧说捡恶歛非,或二百五十、或五百事,引法防奸。犹王者秘藏,非外官所司,故曰内藏也。此戒律藏者亦如是,非沙弥、清信士女所可闻见,故曰律藏也。阿毘昙者,大法也。所以言大者,四谛大慧诸法牙旗,断诸邪见无明洪痴,故曰大法也。亦名无比法。八智十慧无漏正见,越三界阂无与等者,故曰无比法也。迦旃延子撰集众经,抄撮要慧呈佛印可,故名大法藏也。


阿难复思惟:「此三藏义与三脱相应。何者?契经妙慧理与空合,毘尼制恶玄齐无相,大法正见迹同无愿。」故曰三藏三脱冥迹玄会。阿难复思惟:「契经大本,义分四段。何者?文义混杂,宜当以事理相从、大小相次。第一增一,次名曰中,第三名长,第四名曰杂。以一为本,次至十,一二三随事增上,故曰增一。中者,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事处中适,故曰中也。长者,说久远事历劫不绝本末源由,事经七佛、圣王七宝,故曰长也。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憙令人忘,故曰杂也。」


阿难撰三藏讫,录十经为一偈。所以尔者,为将来诵习者惧其忘误,见名忆本思惟自寤,故以十经为一偈也。


所谓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只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於三藏,故曰杂藏也。佛在世时,阿闍世王问佛菩萨行事。如来具为说法。设王问佛:「何谓为法?」答:「法即菩萨藏也。诸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先佛在时已名大士藏。阿难所撰者,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为五藏也。


或有一法义,亦深难持难诵不可忆(一法者即空法也,无形无像不可护持),寂无声响、无心无念泊然无想,最第一空,义无二故。无容可测,故曰难持;无言可詶,故曰难诵;无意可思,故言叵忆也。所谓深义,其事如此。又复一法者,众数之本。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终於十,复从一起。正至千万,常始於一。如是诸一不可穷尽。诸经之中,或一义一法一行一事各各相从,不失其绪也,故曰一一相从不失绪也。


二法就二者,或云善恶、或云止观、或云名色。止者虚也,观者实也。止者三昧定,泊然灭想冥尔亡怀,故曰虚也。观所以言实,以其分别有行,是非好恶识别明了意不惑乱,故曰实也。


三法就三,三者布施也、功德也、思惟也。此三行世俗生天法,三脱门行至涅盘法也。诸有三法,三行、三福、三分法身,三三相从,喻如连珠也。四法就四,五亦然。五法次六,六次七,八法义广,九次第十。法从十至十一,如是诸数皆同二三事类相从。


阿难即时昇于座。座者,师子座也。经所以喻师子座者,师子兽中之王,常居高地不处卑下,故喻高座也。又取其无畏,阿难无量博闻,於声闻中独步无畏,故曰无畏座也(阿难昇高座如此也)。弥勒称善快哉说。(弥勒所以下者,惧阿难合菩萨法在三藏,大小不别也)鍮金同贯。是以殷懃,劝请分部。昔大天圣王具四梵堂,展转相绍,乃至八万四千王皆有梵堂。唯大天一人是大士,其余皆是小节。以是言之,大乘难辩多趣声闻。弥勒亦知阿难部分三藏,然犹惧後学专习空法断结取证,是以显扬大乘,分为别藏。故说六度诸行,大士目要也。


云施有二种:有信施、有恐怖施。立根得忍,则曰信施。威力逼迫不由本心,则名恐怖施。信则成度,畏则求福,道俗之殊不待言而自别也。其人云:头目施者,七住已上;财物施者,六住已下。从此退者,不堕生死,要至涅盘耳。何以明之?大品本无说,中云六十菩
萨得罗汉道,此其事。


戒如金刚者,大乘戒也。戒如坏瓶者,小乘戒。何者?金刚者不可沮坏。昔者菩萨比丘端正无比,出行乞食,路遇一端正女人。女视菩萨便起欲意,愿为夫妇。覆自思惟:「此同叵得。但共坐者,我便发无上意。」菩萨知女心,便前共坐。有顷便前牵之,比丘默然不答。复重近之,如故寂然。比丘即与说空法:「眼本从何来?去至何所?欲言从父母来耶?未会之时亦无此眼。至後坏时,复到何所?以是言之,眼无所有。五情亦然。」豁然解空,得须陀洹。应与说有乃更说空,菩萨法当入有而说空,是以不全本意。阿难时见此比丘与女坐,犯比丘仪。即还白佛:「向见比丘与女人共坐。」佛以先知便默然。比丘知阿难白世尊,曰:「念我正不往,恐诽谤者堕罪。」正欲现变,佛所不许,直飞至佛所。佛语阿难:「向所见犯律比丘者,今此飞来比丘是。汝颇见犯欲人能飞不也?此比丘向者与女人共坐,时以女人心念:『是比丘与我共坐者,我当发无上意。』此比丘知女人意,便与共坐。即与说空法,分别眼空,五情亦尔。女即恐畏,便得道迹。以其恐惧心生,畏生死故得小乘。若此比丘向者与说有行者,还成本心。」以此事知,是菩萨未成不退,於观人心未尽善也,所谓金刚戒也。


所谓忍度者,见骂见毁默受不报。菩萨行忍,常以慈等等於彼我。彼我既齐,怨亲不二。故经曰:「小乘之慈慈犹肌肤,大士之慈彻於骨髓。」何以明之?若人割截菩萨手足,变成为乳者,即是慈证也。羼提比丘便是其事也。喻若母人生子,便有乳出。此慈念所感,自然变成也。大士如是入慈三昧,故能感乳也。行慈之至,虽执弓矢,众生反来附己。慈之不彻,虽不执杖,见皆舍走。以是证故,大小之殊有自来矣。


作善恶行者,谓精进作诸善功德。恶行者,犹昔火鬘童子诽迦叶佛言:「秃头沙门何有道?道难得,能得道也?」由是後受六年勤苦方乃得道。遗法之中,诸比丘常诤,此犹口不可言而言报也。六年苦行者,不可行而行报也。是为菩萨身口恶行也。


禅定入寂,泊然不动。


智慧知尘数及江河沙数,亿载不可计,慧明所了不可穷尽。


此六度无极事尽在菩萨藏,不应与三藏合。阿难欲使大小殊因缘,彼不相知。其理自空,难可明了。大士疑空者,不取证故,云狐疑也。


◎分别功德论卷第一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1/5/5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三法度论 【三卷】 下一篇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一卷】
回向偈